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3.知人论世,解读落花。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解读落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解题入诗 1.猜猜他是谁?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龚自珍 设计思路:引出诗人,激发学习兴趣。 2.解题入诗 “己亥”是指年份,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题目是点明这是诗人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此诗指的时间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杂诗”指这是一组自叙诗。己亥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即兴写下一首又一首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二、诵读闯关 感悟诗情 学校将组织“与诗同行”诗歌主题月活动,要进行诵读比赛,本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关卡的诵读闯关,选拔出前两组同学代表班级出赛。 (一)第一关: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师范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指导:1.以“二二三”拍划分节奏停顿;2.注意字音重读;利用延长声音来增强情感。 (2)齐读 (二)第二关:意读:理解诗意,读出意蕴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写出本首诗歌的意思,进行组内分享,感受诗意中的韵味。 诗意明确:昏黄落日斜斜地映照大地,离愁浩浩荡荡,弥漫无边,诗人一边吟诵着诗歌,一边将马鞭向东一挥,从那走出城去就是遥远的天涯。那满地的落花定不是无情之物,它会变作春天的泥土,更深情地呵护着正在生长的鲜花。 (2)读出意蕴:学生诵读示范 设计思路:在书写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想象与文字去感受诗句之美和情意之美,再读诗歌,初步走进诗歌。 (三)第三关:情读:解读意象,读出情味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诗歌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如何理解“落花”意象。 (1)诗歌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离愁 (2)为何而离,为何而愁? 生平经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家族三代为高官,母亲是大学问家段玉裁之女。从小爱学习且早慧,十五岁诗集就已编年成册。二十八岁以举人挑选为中书内阁,从政二十余载。政治上主张割除弊政,抵制外来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黜鸦片,个性刚直不阿,揭露时弊,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在1839年辞官回乡。 时代背景:《己亥杂诗》作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答案:诗人是因官场的排挤和打击而离开京城,也因离京而愁绪浓浓: 离京之不舍 壮志未酬之苦 对国家百姓之忧 总结:学诗之法:知人论世 (3)诗人又是如何写“离愁”的呢? 答案:诗歌中诗人以“白日斜”为背景,用夕阳西斜时天色蒙蒙,微薄的云层之下夕阳惨白而无光芒的情景,渲染出日暮途穷的伤感。 “天涯”二字更是写出自己与京城和理想的距离。 “吟鞭”一指既有离去时的洒脱,也有从此天涯的“离愁”。 诗人以“白日”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更以“浩荡”来修饰离愁。“浩荡离愁”中的“浩荡”更是将诗人愁思无穷无尽地在心中翻滚奔腾的情状展现在我们眼前。 总结:学诗之法:品读意象 (3)能否将“浩荡”换成“浩瀚”“浩渺”等词? 浩:水势阔大 荡:水势摇荡波动之义 “涤荡犹摇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屈原《九歌·河伯》 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