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7426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等四首-教学设计+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22951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23张,课件,教学设计,四首,咸阳城东楼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诵读(《咸阳城东楼》等四首) 教学目标 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含义,并背诵诗歌。 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改写诗词,探析诗词创作的继承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2.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归纳中把握唐诗丰富蕴藉的意象、含蓄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2.比较中把握宋词更自由、更富有音韵感的节奏,丰富蕴藉的意象、细腻又直接的情感和精妙独到的艺术手法。 3.改写诗词,探析诗词创作的继承性。 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好。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化传统的延续。自《诗经》起,中国诗歌经历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新诗等多个发展阶段。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本篇精选了两首律诗与两首词,今天我们就从其中,一窥宋词对唐诗的传承与创新。 任务一 走进律诗:归纳其共性 1.自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从多个角度归纳,完成助学单表格。 (1)结构韵律:通过朗读,得出结论。无论是《咸阳城东楼》还是李商隐的《无题》,都严格遵循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需对仗工整。体现了唐代律诗严格的平仄、对仗规则,使得诗句读来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具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2)《咸阳城东楼》分析 【背景】作者许浑在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心中愁绪顿生,写下这首七律。 【意象与情感】《咸阳城东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诗人的情感就体现在这些深邃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中。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句中的蒹葭和杨柳,迷离朦胧,引起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云、日、雨、风:这些自然现象构成了诗中的动态景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了乌云从溪上升起,太阳在阁后沉落,狂风席卷城楼预示着山雨将至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紧迫与不安的氛围。“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鸟栖息和蝉鸣等细节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现季节感和时间的流逝,也时常被看作是诗人借以表达对生命力的感知或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绿芜、黄叶:同样代表了季节的变换与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繁盛,如今只剩下荒凉与破败,体现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哀叹。 秦苑,汉宫,作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宫殿遗址,它们的荒废直接指向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朝代的更迭,与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极类。 【诗歌传承】“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也让人联想到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中的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壮丽又凄凉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历史沧桑的沉思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 《无题》分析 【背景】在唐朝,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子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