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8815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课堂实录(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619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诵读,教案,实录,课堂,约客
  • cover
课堂实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约客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学习以景写情等表现手法。 感受诗人候客时复杂的心境,体会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描绘的雨夜候客不至的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难点:感悟诗人看似闲适实则孤寂、怅惘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以动衬静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雨夜候客的诗意联想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黄梅时节,细雨淅沥,你坐在窗前,听着雨滴敲打青瓦的声音,手中握着一局未完的棋……(稍作停顿)此时,你等待的朋友却迟迟未至。这样的夜晚,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我会觉得有点孤单,因为雨声让周围更安静了。 生2:我可能会有点着急,担心朋友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师(微笑点头):一千多年前的南宋,有一位诗人也经历了这样的夜晚。他叫赵师秀,用28个字写下了这份等待的心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约客》,感受雨夜候客的诗意世界。 师(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注意“约”是邀请,“客”指朋友。 生齐读:约客·赵师秀 师(展示课本插图):观察这幅水墨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3:有雨、池塘、青蛙,还有一个人在屋子里下棋。 师:这正是诗人笔下的场景。现在,请打开课本第132页,自由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把握韵律 1. 学生自读,标注节奏 师:请用“/”划分诗句的节奏,尝试读出停顿感。 生4(展示划分结果):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为什么这样划分? 生4:前两句写景,按“时间+地点+事物”分;后两句写人,按“事件+结果+动作”分。 师:分析得很到位!这种“二二三”的节奏,让诗歌像音乐一样有起伏。 2. 教师范读,示范情感 师(配乐《雨打芭蕉》范读):注意听老师的语调———前两句轻快,表现雨夜的生机;后两句缓慢,传递等待的焦灼。 生5:老师读“有约不来”时,声音突然变低,好像真的失望了。 师:对!朗读要“以声传情”。现在,请模仿老师的语调,同桌互读,互相点评。 3. 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对雨夜的理解,齐读全诗。注意“家家雨”的“家”要读得绵长,“落灯花”的“落”要轻而缓。 生齐读(声音渐入情境) 师:读完后,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生6:诗人在黄梅雨夜等朋友,朋友没来,他敲着棋子,灯花都落了。 师:简洁明了!这就是“候客不至”的典型场景。 三、精读品析:由景入情,解构诗意 任务一:寻景———雨夜图中的诗意元素 师:前两句是写景名句,被称为“雨夜交响曲”。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圈出诗中的景物名词;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这些景物的特点; 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开头说一句话。 小组展示: 生7:我们圈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8: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潮湿”“热闹”“生机勃勃”。 生9:我仿佛看到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被细雨笼罩,池塘边的青草上满是水珠,青蛙在欢快地鸣叫。 师(板书关键词):黄梅雨(听觉)→ 青草蛙(视觉+听觉) 师:如果将“家家雨”改为“细雨”,“处处蛙”改为“蛙声”,效果有何不同? 生10:“家家雨”说明雨很大,覆盖范围广;“处处蛙”说明青蛙很多,声音嘈杂。 师:这正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蛙声越热闹,越反衬出屋内的寂静,烘托出诗人的孤独。 任务二:析情———候客不至的心理变化 师:后两句从写景转向写人。请思考: “有约不来过夜半”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