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 教学目标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贾生》,准确理解诗歌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通过了解李商隐、贾谊生平及时代背景,体会借古讽今、欲抑先扬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对统治者不重人才的批判情感,体会借古讽今手法。 难点:领会欲抑先扬手法的妙处,深入理解诗歌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课堂导入:从历史故事切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诗。提到“贾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部分回答):贾谊!汉朝的文学家、政治家! 师:非常好!贾谊年少成名,20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提出许多改革建议。但后来因被权臣排挤,贬至长沙,英年早逝。他的才华和遭遇让后人感慨不已。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了一首诗,借贾谊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贾生》。 (板书课题:贾生 / 李商隐)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节奏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和节奏。 生1(朗读):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师: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个字需要注意———可怜”的“怜”在这里读第二声(lián),不是轻声。大家跟我读一遍:“可怜夜半虚前席”。 (学生跟读) 师:这首诗是七言绝句,节奏通常是“二二三”。比如第一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我们一起来划分节奏,再读一遍。 (师生共读,教师用手势示意节奏) 三、疏通诗意:逐句解析,理解内容 师:现在,我们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先看第一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生2:宣室是汉文帝的宫殿,求贤是寻找贤才,访逐臣是拜访被贬谪的臣子。 师:非常准确!“逐臣”指被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贾谊。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表现了他对贤才的重视。 (板书:宣室求贤———重视人才) 师:第二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才调”指什么? 生3:才华和风度。“无伦”就是无人能比。 师:对!这句话高度赞扬了贾谊的才华,认为他无人能及。 (板书:贾生才调———才华横溢) 师:前两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贾谊才华出众,看起来是君臣相得的佳话。但后两句突然转折———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发生了什么? 生4:“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地往前挪动座位,靠近贾谊。 师:很好!“虚”字用得很妙,既表现了汉文帝的专注,又暗示了这场对话的“空虚”。为什么说“可怜”? 生5:因为汉文帝虽然求贤,但问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鬼神之事! 师:对!“苍生”指百姓,“鬼神”是迷信之事。汉文帝表面求贤,实则不关心民生,只问鬼神。这种反差让诗人感到讽刺和悲哀。 (板书:夜半虚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刺) 四、深入探究:分析手法,体会情感 师:李商隐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批评汉文帝吗?结合他的生平,想一想。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背景) 师:李商隐生活在晚唐,当时朝廷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昏庸。他虽有才华,却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这首诗可能寄托了他的什么情感? 生6:诗人借汉文帝讽刺当时的皇帝,说他们不重用人才,只关心迷信。 生7:也表达了自己像贾谊一样,才华被埋没的悲愤! 师:非常深刻!这种手法叫“借古讽今”。诗人通过汉文帝的典故,揭露晚唐皇帝的昏庸,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手法———借古讽今;情感———怀才不遇、讽刺时政) 师:再来看“可怜”一词。它通常表示同情,但这里更多是讽刺。汉文帝的“求贤”是表面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