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9026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课堂实录(表格式)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546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2025,太空一日,格式,实录,课堂,学年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经历。 品味文中平实准确、生动严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航天人严谨、勇敢、坚韧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激发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太空飞行的过程与遭遇,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语言特点。 难点:领悟航天精神内涵,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培养科学精神与责任感 。 教学内容 备注 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浩瀚宇宙总让人心生向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太空的脚步。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航天英雄的太空之旅,去感受那惊心动魄又震撼人心的24小时。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杨利伟! 教师:没错,就是杨利伟叔叔。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的太空之旅,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也为我们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跟随杨利伟叔叔的脚步,体验那奇妙的太空之旅。 整体感知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的哪些经历?大家可以边读边在文中圈画出关键信息。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学生:我觉得文章主要讲了杨利伟在火箭起飞时的感受、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飞船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返回地球的过程。 教师:概括得非常全面。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大家一起来看看,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可以怎么划分呢? 学生: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 - 17段)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讲火箭起飞时的惊险经历;第二部分(18 - 27段)是“我看到了什么”,描述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等景象;第三部分(28 - 30段)是“神秘的敲击声”,写飞船飞行中遇到的神秘情况;第四部分(31 - 39段)是“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讲返回地球时的惊险过程。 教师:分析得很准确。这样划分之后,我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逐部分深入学习。 精读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教师:让我们先走进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 - 17段,思考:火箭起飞时,杨利伟经历了哪些惊险的时刻?他的感受如何?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读完这部分,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火箭起飞时有哪些惊险的时刻? 学生: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让杨利伟感到非常痛苦,他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教师:你找得很准确。那这种共振带来的痛苦具体是怎样的呢?文中有没有相关的描写? 学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共振让杨利伟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甚至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教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身体感受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惊险和痛苦。那后来情况有好转吗? 学生:后来共振突然减轻了,那种痛苦的感觉也慢慢消失了,杨利伟才逐渐恢复过来。 教师:是啊,从极度痛苦到逐渐恢复,这一过程真是惊心动魄。那经历了这次惊险之后,杨利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他感到很庆幸,也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因为文中说“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可以看出他对完成任务充满了期待和信念。 教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这部分内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箭起飞时的惊险,也让我们看到了杨利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烈的使命感。那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次惊险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