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当 胜 烟 顶 绝 满 凌 柳 会 时 恨 相 别 见 鸟 惊 难 心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诗歌抒发了作者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被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诗歌展示出诗人忧心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自称 ,曾担任工部侍郎、世称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誉为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代表作有《望岳》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子美 唐 现实 诗史 诗圣 少陵野老 杜工部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 2.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 3.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 ·句数没有限制 ·每句的字数也无严格限制 ·用韵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 ·对字词的平仄、对仗没有要求 ·语言自由可俗可雅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yú yè shù yù 读民生疾苦 时间 暮 经过 起因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吏、老妇、老翁、作者杜甫 结果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这是一首叙事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用文中词句) 晓可怜之处 思考:为什么要“捉人”而不是按规定“征兵”? 资料补充:公元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759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亏,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强征百姓充军。 古代兵役制度: “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新唐书·兵志》 “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旧唐书 食货志上》 研读赏析 进一步思考:差役为何要在夜里捉人? 说明官府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在白天会反抗或躲藏,而趁夜突袭,百姓没有准备,可以使“捉人”一事十拿九稳。 侧面表明差役捉人手段凶狠卑劣,百姓的处境艰难悲惨。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霸道。 研读赏析 “苦”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用一个能体现人生味道的词概括了老妇的境遇,你们找到了吗?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不但苦,而且苦的无以复加,苦不堪言! 观社会现实 怒 凶狠 暴戾 一“呼”、一“啼” 一“怒”、一“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贫困之苦 老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