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脚印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新课导入 时间没有脚,它走过的痕迹,藏在树的年轮里,藏在凝固的琥珀里,藏在沧海桑田的变化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世龙的脚步,走进课文,看看时间留下了哪些脚印。 新知探究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作品的科普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音释义 【活动内容】检查预习。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腐蚀( ) 浑浊( ) 海枯石烂( ) 山麓( ) 粗糙( ) 铜壶滴漏( ) 掸去( ) 垫高( ) 覆盖( ) 楔形文字( ) 崩落( ) 刨刮( ) 沟壑( ) 龟裂( ) 海枯石烂:_____ 腐蚀:_____ 龟裂:_____ 浑浊: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教师提示学生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多数起到总结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这一类的句子,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3.划分课文的结构。学生根据找到的单句成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划分课文的结构。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在划分层次的时候学生如对这部分有疑问,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为梳理课文的逻辑顺序做铺垫。 四、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1.课文开头引用高士其《时间伯伯》的诗句有什么妙处?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例子,理清这部分的逻辑关系,把握课文的说明顺序。结合课文的结构划分,梳理其他部分以及整体的内部逻辑关系。 3.岩石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哪些?阅读课文第9~14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岩石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过程。阅读课文第15~18段,抓住关键语句,先自主梳理概括,再和同桌交流,如有遗漏,讨论后进行补充。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再引导学生讨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对于现代有什么意义,再说说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说明顺序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以稍加点拨。 2.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再从文中找到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常见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六、品味语言 【活动内容】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语句,再展示课件中的问题。学生结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思考并分析问题。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1.这句话中的“大约”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