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7317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56张PPT)

日期:2025-10-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8299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地域文化发展概况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分析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异国他邦的文化 吸收 向外辐射、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壹 秦汉 先秦 魏晋隋唐 宋元 明清 近代 奠基 形成 繁盛 繁荣 转折 衰落到复兴 诸子百家 华夏认同 秦-推崇法家 汉-尊崇儒术 魏晋玄学 佛学盛行 儒学复兴 理学盛行 科技发达 艺术繁荣 陆王心学 经世致用 文化总结 中体西用 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先秦时期 (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奠基:先秦时期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根本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礼崩乐坏,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文化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原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③概况: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形成。 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②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争辩;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就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问题进行争论。 2.奠基:先秦时期 (2)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纲要上·12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儒家:“仁爱”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墨家:“兼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有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无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法家:”法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儒家:”德治“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基础梳理 A:儒家 代表 时期 主张 孔子 (创始人)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核心观念:①仁,关爱他人 政治主张:②为政以德(民本); ③恢复周礼 教育贡献:④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人性善、仁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