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启发学生体会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努力来完善和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通过师生交流,深入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 同学们,在三国时期,东吴有两位重要人物,孙权与吕蒙。孙权作为主公,善用人才;吕蒙作战勇猛,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但起初吕蒙不爱读书,鲁肃曾认为他有勇无谋。然而,后来鲁肃再见吕蒙,却惊叹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吕蒙有了如此惊人的转变?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探寻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4 孙权劝学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最大的史学成就便是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以史学家的深邃眼光,为后人留下珍贵历史资料,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 294 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 1300 多年的历史。它总结了诸多历史经验教训,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被誉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的经典之作。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三国时期东吴。当时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竞相角逐,人才对于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深知培养人才、提升臣属素养的重要性。吕蒙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孙权希望他能通过学习增长见识与谋略,更好地为东吴效力,在此背景下,便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展现出孙权重视人才培养及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 (4)文学常识 编年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这种体裁能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使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一目了然,让读者可以直观了解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延续。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都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人物资料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年少承父兄大业,善用人才,赤壁之战果断联刘抗曹,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在位时发展生产、造船业,加强海外联系,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 吕蒙(178-219),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他早年果敢有胆,随孙策、孙权征战屡立战功。后听从孙权劝告,勤奋学习,才略大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说的就是他。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更是展现出其非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