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1894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4263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章,第二
  • cover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及基本属性(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⑵理解自然资源数量特征(有限性、稀缺性)和质量特征(优劣性)的内涵。 ⑶学会分析资源禀赋与人类开发利用的关系。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对比,培养辩证分析资源问题的能力(如“稀缺”的相对性)。 ⑵运用数据图表,建立量化评价资源质量的思维方式。 3.素养成长目标 ⑴人地协调观: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 ⑵综合思维:关联资源属性、数量、质量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关系。 ⑶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地区资源问题差异(如中东石油 vs. 中国稀土)。 ⑷地理实践力:设计简易资源评价量表,应用于本地案例。 4.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稀土资源案例,增强国家资源安全观与科技自立意识。 二、课标教材与重难点 1.课标要求: “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材内容: ⑴重点: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特征分析。 ⑵难点: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技术、替代品、需求变化的影响)。 3.教材处理: 补充 “中国稀土资源困境” 案例,强化质量特征分析。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高一学过土地、水资源等单一资源类型,但对“资源属性体系”缺乏系统认知。 2.认知短板: ⑴难以区分资源“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如钻石的价值来源)。 ⑵对“资源枯竭”的理解绝对化,忽视技术革新作用。 3.策略突破: 用 智能手机拆解动画 展示40余种矿产资源(如钴、锂),直观揭示资源与生活的关联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一部手机的“资源之旅”》,展示手机中稀土、铜、钴等资源的全球来源地(刚果钴矿、中国稀土)。 提出问题: “如果刚果停止出口钴矿,全球手机生产会停滞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列举手机生产依赖的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 以生活场景切入,激发兴趣,引出自然资源“稀缺性”主题,关联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链。 2.新知探究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8分钟) 教师活动: 案例对比: 案例1:撒哈拉沙漠太阳能(丰富但未开发) → 自然属性(存在性)。 案例2:波斯湾石油(开发引发战争) → 社会经济属性(价值性、冲突性)。 板书框架: 学生活动: 辨析“南极冰川水”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强调技术、经济条件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极端案例,破除“存在即资源”的误区,深化属性认知。 3.新知探究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0分钟) 教师活动: 数据探究: 国家 稀土储量占比 稀土产量占比 中国 36% 63% 美国 12% 0% 缅甸 5% 12% 提出问题: “美国储量高却零开采,中国为何超负荷生产?” 学生活动: 分析储量与产量的矛盾,推导“经济需求”“开采成本”对数量稀缺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突破“数量有限=绝对稀缺”的线性思维,理解市场与政策的调节作用。 4.新知探究3: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7分钟)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对比澳大利亚铁矿(品位65%)与印度铁矿(品位35%)。 计算:冶炼1吨钢铁所需矿石量(澳矿1.54吨 vs 印矿2.86吨)。 结论: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开发成本与环境代价。 学生活动: 设计“资源质量评价表”(指标:品位、埋深、伴生矿、运输距离)。 设计意图: 将抽象质量概念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培养资源评价能力。 5.深度学习: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难点突破,6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辩论: “石油枯竭是人类未来最大危机吗?” 正方: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需求增长 → 绝对稀缺。 反方:页岩气技术、光伏替代 → 相对稀缺。 学生活动: 分组搜集证据(如美国页岩气革命、中国光伏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