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方 案 课题 《眺望你的路》 课型 欣赏课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聆听,辨识 d和声小调中的#5特色音,体会其创造的独特情感色彩。 2.感知附点节奏的推动力,理解其营造“动感”与“团结向上精神”的作用。 3.通过模拟二声部简化合唱,体验从齐唱到合唱的声部协作。 4.能用肢体动作(拍击、踏步)表现4/4拍的行进感。 重点难点 1.听辨 #5音的独特色彩,对比聆听自然/和声小调。 2.理解孩子从 “被动受益者”到“主动表达者” 的转变,结合两次演唱镜头进行细节分析。 主要教法 听唱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作业反馈、复习旧知(导入)、学习活动与教法设计、小结、目标检测等 设计理念或意图 一、直入主题:歌曲背景导入 1. PPT聚焦:展示PPT首页(电影海报+歌曲名),直接引用文字: “《眺望你的路》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一首动听的童声合唱,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充满动感,表现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2. 设问切入: “为什么一首歌能改变一群‘放牛班’的孩子?” 二、音乐特征解析 活动1:结构性要素 1. 拍号与调式(“4/4拍,d和声小调”): 用脚步踩出4/4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感受“行进感”。 2. 特色音#5: 对比聆听: 自然小调片段 6 7 1 2 3 4 5 6 和声小调片段 6 7 1 2 3 4 #5 6 提问:#5音让音乐更_____?(神秘/忧伤/坚定) 3. 节奏密码: 拍击PPT中节奏型 X·X X(如“眺·望 | 你·的”),对比无附点的平直节奏。 活动2:演唱形式实践(“齐唱→合唱”) 模拟二声部简化版: 全体齐唱A段(感受统一) → 分声部合唱B段(高低声部唱谱例 0X XX 节奏型) 关键要求:低声部模仿“脚步声”,高声部唱“眺望”旋律,体会和声交织。 三、两次演唱的蜕变 环节1:第一次演唱———被动受益者 1. 播放片段:孩子们初次演唱视频。 2. 讨论影片片段: “马修打破传统管教模式,用音乐作为桥梁引导孩子们从抵触到投入演唱。” 任务卡:找出片段中“抵触”(翻谱子不耐烦)、“投入”(专注的眼神)的镜头证据。 3. 总结:音乐唤醒对“温暖与认同的渴望”。 环节2:第二次演唱———主动表达者 1. 播放片段:孩子们送别马修时的合唱。 2. 对比分析表(小组填写): 对比项 第一次演唱 第二次演唱 演唱状态 被动、练习 主动、情感饱满 佩皮诺的表现 躲在人群后 追车、勇敢表达 音乐功能 教学工具 情感载体 3. 升华主题: “他们不再是‘问题少年’,而是学会感恩、共情与表达爱。歌声寓意从‘马修的期许’变为‘孩子们的祝福’。” 四、情感迁移:班级中的“放牛班精神” 情景化任务: “如果我们班要演唱这首歌: 1. 如何用附点节奏传递力量?(拍手设计动力节奏) 2. 如何帮助‘佩皮诺’同学融入合唱?(预设方案:让他担任节奏打击乐手) 作业 设计 完整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板书 设计 《眺望你的路》 音乐技法 → 情感力量 技法: 4/4拍行进感 | d和声小调(#5) | 附点节奏 → 动力 形式: 齐唱 → 合唱 → 声部协作 蜕变: 被动受益者 → 主动表达者 → 感恩与成长(佩皮诺追车!) 核心: 用音乐唤醒渴望,用合唱传递勇气 教学 反思(
课件网) 眺 望 你 的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歌 路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位音乐教师通过美妙的合唱重新塑造了一群调皮孩子的故事。《眺望你的路》是其中一首非常动听的童声合唱作品,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充满动感,表现出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 关于我们 01 About us 走向光明 曙光在前方 这首主题歌在影片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画内音在片中出现,马修老师指挥孩子们演唱这首歌曲;第二次是作为片尾音乐出现,马修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