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我是好孩子 第四课时 《快乐的农夫》 课题 《快乐的农夫》 单元 1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是好孩子” 的第四课时,单元围绕 “懂礼貌、讲礼仪、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 的好孩子品质展开。本课通过聆听《快乐的农夫》,聚焦 “爱劳动” 的品质培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劳动的快乐,理解劳动的意义,是单元中 “爱劳动” 主题的重要载体,将音乐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快乐的农夫》是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钢琴小品,选自《少年钢琴曲集》,为 F 大调,四四拍,带再现的二段体。A 段:左手演奏主旋律,右手和弦跳音伴奏轻巧有弹性,如农夫哼唱欢快小调,传递憨厚朴实的劳动氛围;B 段:第一乐句八分音符和弦伴奏在中间声部,第二乐句再现 A 段主题,左右手叠加八度音,结束在热烈气氛中;全曲旋律短小、结构规整,大量使用附点节奏,音调基于分解和弦,起伏自然,情绪欢快活泼,生动刻画了勤劳风趣的农夫形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喜欢游戏和肢体律动,对声音和图画敏感。已有基础:能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能通过简单律动表现音乐情绪,具备基本的合作意识;待提升点:对 “四四拍”“独奏” 等音乐概念陌生,难以用精准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需要通过具象化游戏和模仿活动理解抽象音乐要素。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节拍韵律,辨别钢琴独奏的音色特点,形成对音乐形象的直观审美体验。艺术表现目标:能运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节拍规律;模唱主题旋律,掌握简单的音乐表现技能。在实践中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创意实践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主题编创简单的情境表演,将音乐情绪与生活场景结合;通过画旋律线条,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快乐的农夫》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作品选自《少年钢琴曲集》,结合乐曲传递的劳动快乐,理解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 重难点 重点:感受《快乐的农夫》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四四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辨别钢琴独奏的音色特点。 难点: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理解 “独奏”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劳动片段,提问:“这些声音像农夫在做什么劳动?请用动作模仿。”2. 播放动画版《悯农》古诗视频,提问:“古诗里的农民伯伯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3. 引入:“今天的音乐也藏着农夫的快乐,一起听听吧!” 1. 聆听声音,用动作模仿锄地、浇水、收割等劳动场景。2. 观看视频,分享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如汗水、弯腰等细节)。3. 期待聆听乐曲。。 用生活声音和古诗情境,链接 “劳动” 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为感受乐曲情绪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作曲家故事:为同学们介绍作曲家创作这首乐曲背后的故事。2.初听感知演奏形式:播放乐曲,提问:“乐曲用了怎样的演奏形式?” 播放视频,介绍 “钢琴独奏”(一件乐器演奏)。3. 再次聆听做律动:讲解四四拍 “强、弱、次强、弱”,示范 “播种”(强拍弯腰)“施肥”(弱拍抬手)动作,组织分组练习,提问:“哪组动作与音乐强弱更匹配?” 1.听老师讲述作曲家故事,认识作曲家———舒曼2.初听后回答 “一种乐器”,认识钢琴,理解 “独奏”。3. 跟随教师做律动,分组练习 “播种”“施肥”,判断动作与强弱的匹配度。 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帮助学生将音乐情绪与具体场景关联,从整体到细节,逐步感知乐曲要素。 1. 画旋律线:播放主题旋律,引导:“音乐像波浪起伏,用手画出线条。” 展示学生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