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鸣枝头》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鸟鸣枝头》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笔墨丹青寄我心”为主题,本课聚焦于鸟的绘画表现。教材通过展示各种鸟类图片、画家笔下的鸟作品,引导学生感知鸟之美,了解鸟的结构与动态,掌握写意画鸟的技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中国画写意技法了解较少。他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大自然中的鸟充满兴趣。然而,在观察鸟的结构和动态、运用笔墨表现鸟的神韵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通过图片对比、视频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知画家笔下鸟的艺术美,体会中国画写意鸟作品的神韵和意境。 2. 提高对自然中鸟的形态、色彩、动态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写意画鸟的基本工具和技法,能用笔墨表现鸟的结构和动态。 2. 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鸟鸣枝头”的中国画作品。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尝试创新的构图和表现手法。 2. 能够将自己对鸟的情感融入作品,表达独特的创意。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画写意鸟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认识到艺术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画家笔下鸟与现实中鸟的不同,掌握画家表现小鸟的方法。 2. 了解鸟的结构和动态特点,能用形状概括鸟类体型。 3. 掌握写意画鸟的基本技法和步骤。 难点 1. 体会画家如何通过笔墨强化小鸟的神韵,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2. 在创作中运用所学技法,表现出鸟的生动姿态和画面的意境。 3. 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内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播放一段鸟儿在大自然中欢快歌唱、飞翔的视频,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视频中的鸟鸣声,想象自己置身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 (3) 提问学生:“听到这些鸟鸣声,你们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各种美丽鸟的图片,如孔雀、黄鹂、喜鹊等,让学生观察鸟的外形、羽毛颜色和姿态。 (5) 介绍鸟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还为大自然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6)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走进画家笔下的鸟世界,学习如何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鸟鸣枝头’。” (7) 展示一些画家笔下鸟的中国画作品,如任伯年的《春燕飞》、赵佶的《五色鹦鹉图》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画鸟的艺术魅力。 (8) 提出问题:“画家笔下的鸟与我们看到的真实鸟有什么不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1. 观看视频,倾听鸟鸣声,感受自然之美。 2. 分享自己听到鸟鸣声的感受。 3. 观察鸟的图片,描述鸟的外形特征。 4. 思考画家笔下的鸟与真实鸟的区别。 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 观察描述: 思考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鸟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后续学习画家笔下的鸟做铺垫。 讲授新课 活动一:画家笔下的鸟 对比分析 (1) 展示画家任伯年的《春燕飞》、赵佶的《五色鹦鹉图》和马元驭的《杏花燕子》等作品,以及对应的鸟的照片,让学生对比观察。 (2) 引导学生从形态、神韵和动态三个方面分析画家笔下的鸟与照片的鸟有什么不同。 (3) 讲解形态的提炼:画家舍弃不必要的细节,突出小鸟的主要特征,如眼神、姿态,使形态更加简洁。举例说明,如在《春燕飞》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