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5810

11.《自由飞翔之鸟》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4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21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自由飞翔之鸟,教案,格式
  • cover
《自由飞翔之鸟》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材围绕鸟类展开,介绍了多种珍贵鸟类的知识、鸟字的演变以及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手绘拼贴制作观鸟笔记,培养学生对鸟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但他们对鸟类的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在表现鸟类特征和生态环境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绘画和表现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自然界中鸟类的形态美,以及甲骨文和印章中“鸟”字的不同形态美。 2. 体会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艺术表现 1. 能够用手绘拼贴的方式,准确描绘鸟类的形象和栖息环境。 2. 熟练运用绘画工具,表现鸟类的神态和动态。 创意实践 1. 发挥创意,将搜集到的鸟类知识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观鸟笔记中。 2. 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制作出有个性的观鸟笔记。 文化理解 1. 了解鸟类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2. 增强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传播爱鸟护鸟的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几种珍贵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文化象征。 2. 了解“鸟”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感受其审美意蕴。 3. 掌握手绘观鸟笔记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难点 1. 准确表现鸟类的神态和动态,以及与栖息环境的融合。 2. 运用创意和个性的方式呈现观鸟笔记的内容。 3. 培养学生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在作品中体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纸张、望远镜、鸟类图鉴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播放一段鸟类在自然环境中飞翔、鸣叫的视频,营造出鸟语花香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出现了哪些鸟?你们还认识哪些鸟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 介绍《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强调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4) 展示一些鸟类给人们生活增添光彩的图片,如鸟类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鸟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等,让学生感受鸟类的魅力。 (5) 讲述一个与鸟类有关的小故事,如一只受伤的小鸟得到人类救助后重返蓝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 (6)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鸟的有趣经历,如在公园看到的鸟、家里养的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7) 提出问题:“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呢?”引发学生对保护鸟类的思考。 (8)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飞翔之鸟。 1. 观看视频,感受鸟类的生活场景。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分享自己与鸟的有趣经历。 4. 思考保护鸟类的方法。 评价任务 参与度: 回答准确性: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讲述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几种珍贵的鸟 介绍黑脸琵鹭 (1) 展示黑脸琵鹭的图片,介绍其所属的目和科,即鹈形目鹮科。 (2) 详细描述黑脸琵鹭的外形特征,如成鸟体羽白色,嘴长直而扁平,先端膨大呈琵琶状,表面带横向斑纹;头部的嘴基到额、脸、眼先、眼周以及喉部为连成一体的黑色裸露区域;虹膜深红色,脚黑色等。 (3) 说明黑脸琵鹭的得名原因,因其扁平而长的嘴与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琵琶相似。 (4) 介绍黑脸琵鹭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繁殖于朝鲜半岛北部,在中国一般为冬候鸟,越冬于湖南、贵州、广东、福建、海南、香港、台湾、澎湖列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