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2890

湘科版(2024)五下_6单元_活动2 植物自动识别算法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470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科版,2024,五下,单元,活动,植物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然生态守护者———植物自动识别算法 课例名称 自然生态守护者———植物自动识别算法 年级 五年级 章节 六单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个课时 执教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掌握了像Mind+这类简单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较为零散,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扫一扫识别植物”“语音助手”等表层应用。他们对动手实践兴趣浓厚,尤其对可视化编程和即时反馈的实验活动充满热情,但在抽象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例如“特征提取”“专家数据库”等术语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类比才能有效吸收。部分学生编程经验不足,可能在调试代码时遇到困难,影响实验进度;此外,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沟通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生活化情境、分步操作指南(如微课视频)、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散点图)降低理解门槛,同时设计明确的角色分工(如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确保全员参与,逐步引导学生从“工具使用者”向“问题解决者”过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活动二《植物自动识别算法》作为本单元“自然生态守护者”的核心技术应用环节,它承接了活动一 “水域面积计算” 中培养的数据处理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生态保护中的动植物识别难题。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让他们理解算法逻辑,还为活动三 “外来物种危害评估” 中递推算法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活动通过 “使用程序识别→编程实现识别→理解算法逻辑” 三个步骤,将抽象的人工智能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任务。这既体现了信息科技与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融合,又能引导学生理解 “数据质量决定技术效能” 的信息意识,最终培养学生 “科技向善” 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单元主题 “守护生态” 提供技术支持和价值观引导。 三、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1.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据质量在AI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在实践中养成规范采集数据的良好习惯。2.了解人工智能在动植物识别中的应用场景,了解智能识别的基本原理(特征提取与专家数据库对比)。计算思维:1.理解智能识别的算法逻辑,能用自然语言描述识别过程(输入→特征提取→数据库比对→输出)。2.能够通过编程识别动植物,初步感知编程与AI的结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体验使用程序识别动植物,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AI解决问题2.指导学生通过编程调用AI模块完成动植物识别操作,体验简单的图像识别过程信息社会责任1.组织学生深入讨论AI技术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运用技术保护生态的热情。2.引导学生思考AI技术在生态保护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智能识别的算法逻辑,包括特征提取的方法和数据库比对的原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特征提取”与“专家数据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准确识别。 五、教学环境(软、硬件) 计算机/平板设备、编程平台(Mind+)、动植百度识图别APP(百度识图)、动植物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视频,引出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强调对保护区动植物进行识别、追踪和记录是日常重要工作。2.问题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在湿地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如何快速知道它的种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3.引出课题:总结学生讨论结果,指出传统仅靠肉眼观察识别动植物的方法依赖专业经验,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准确识别动植物方面的优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植物自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