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青蛙》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中的欣赏曲目。此曲为二胡齐奏曲,由徐仪作曲,取材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民间儿歌《花蛤蟆》。乐曲保留了原民歌的节奏型、旋律型,运用“#4”音,突出了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其主题发展成16小节的两个乐句,既具地方特色又新颖独特,在教材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器乐和地方音乐的感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且模仿力出色。但他们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弱。在音乐课堂上,需从把握歌曲情绪入手,打动学生情感,采用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调动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管控课堂纪律,耐心引导,用生动形式激发、培养和发展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学生能够准确感受二胡齐奏曲《小青蛙》中二胡的独特音色特点,分辨出其柔美抒情、极富歌唱性的音色特质。 2. 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感受四、五度跳进的旋律型和“#4”音带来的独特听觉体验。 艺术表现 1. 能全身心感受《小青蛙》的音乐旋律和节奏,用优美、自然的声音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 能够准确把握乐曲不同部分的情绪变化,在哼唱中表现出欢快、紧张、热烈等不同的情感。 创意实践 1. 学生可以用简单且富有创意的肢体动作,如模仿青蛙的跳跃、歌唱等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情境。 2. 能够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鱼、沙锤等,为乐曲进行伴奏,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文化理解 1. 通过欣赏《小青蛙》,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了解乐曲与山东民间儿歌的渊源,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小青蛙》的音乐情绪和节奏特点,能用优美声音哼唱主题旋律。 2. 体会二胡的音色特点,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3. 了解乐曲与山东民间音乐的联系,感受地方音乐风格。 难点 1. 准确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和乐器,生动地表现出乐曲不同部分的变化和情境。 2. 把握乐曲中复杂的节奏型和旋律变化,尤其是“双弦半音渐进”“滑音式风声”等特殊演奏技巧带来的音乐效果。 3. 深入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音乐感知与文化理解相结合。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示范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二胡、打击乐器(木鱼、沙锤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趣味引导 (1)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热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去之前,老师先考考你们,有一种小动物,它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你们能猜到它是谁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当学生回答出是小青蛙后,教师接着说:“哇,你们都太聪明啦!那谁能模仿一下小青蛙是怎么唱歌的呀?”鼓励学生大胆模仿,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模仿的青蛙叫声,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模仿得太像了,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青蛙的世界”。然后教师提问:“那你们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能经常听到小青蛙的叫声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 (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没错,在池塘边、田野里,我们常常能听到小青蛙欢快的歌声。那你们想一想,什么乐器能模仿出青蛙的叫声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乐器的探索欲望。 (5)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举手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耐心倾听和鼓励,即使回答不准确,也肯定学生的思考。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虽然不太像青蛙叫,但说不定能创造出其他有趣的声音呢”。 (6) 教师说:“今天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