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大典》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日子。这一天,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2.教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2010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等。 写作背景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灯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肃立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毛泽东 林伯渠 (2)词语解释。 擎: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迎风招展:随着风飘动。本课指天门广场上的红旗随着风飘动。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欢跃: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瞻仰:恭敬地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文章大意。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会场布置→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3.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会场的布置)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典礼仪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阅兵式)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群众游行) 四、总结提高 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样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一定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