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3课《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课题 网络安全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认知网络在生活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安全信息的敏感度,主动获取关键信息,助力有效应对各类信息安全难题。计算思维:算法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运用计算思维分解、解决安全问题,处理数据以防范潜在威胁,筑牢安全防线。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借助数字资源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善用数字工具,切实提升信息安全学习成效。信息社会责任:遵守网络规范与道德,主动承担信息安全维护责任,对信息传播秉持正确态度,共建健康网络环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了解木马。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3.3课 网络安全1、观看视频。2、学习目标认识计算机病毒;了解木马;学会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防治方法。3、学习任务通过阅读、上网搜索、交流讨论等不同途径,认识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相关知识,学习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防治方法。4、新知引入网络世界是神奇丰富的世界,我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查找学习资料和生活中的知识,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在线购物等,但是网络世界也有不安全的因素。 课程新知导入。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本课研究内容,观看视频调动积极性。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认识计算机病毒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温馨提示:与人感染上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是某些用心不良的人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用来侵害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繁殖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当程序运行时它就进行自身复制。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删除或损坏计算机中的文件,损坏计算机的硬件。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传染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潜伏性:侵入计算机后的病毒潜伏到条件成熟才“发作”,会使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隐藏在计算机中的病毒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可触发性: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人,一般都为病毒程序设定了一些触发条件。例如,设定了系统时钟的某个时间或日期,一到时间计算机病毒就会“发作”,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3.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利用操作系统漏洞传播病毒:利用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来攻击计算机,比如冲击波、震荡波。计算机感染冲击波病毒后,计算机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提示“您的计算机将在1分钟内关闭”,然后便开始1分钟倒计时,计时完毕后计算机就会自动重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病毒:通常会有邮件提示中奖、免费下载等诱人消息诱骗用户打开电子邮件附件或带有病毒的网站链接,以达到使病毒入侵计算机的目的。最常见的就是病毒发送大量“垃圾邮件”,造成邮件服务器瘫痪,网速减慢。有些病毒还会删除系统文件,篡改系统注册表,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通过网站下载传播病毒:通常会有一些提供音乐、视频浏览下载服务的网站被病毒传播者们利用,这些点击率较高的网页被用来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传播病毒:如QQ、微信。在使用QQ等交流工具给对方发送一条信息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地给对方发送一条有病毒潜伏的网页地址或发送一个文件,但自己却看不到这条信息,对方点击此链接地址或打开运行此文件时,计算机很可能就会被感染病毒。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播病毒: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U盘、移动硬盘等)的过程中,用户在打开U盘时自动执行病毒程序,进而入侵感染计算机系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