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课时 《蒹葭》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晞 ( ) 跻( ) xī jī chí( ) sì( ) jiān jiā( ) 坻 涘 蒹葭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一)古今异义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记记背背 (三)名句积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一词多义 右: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形容词,弯曲)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注释: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译文: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注释: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译文: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注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合作交流】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蒹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 【合作交流】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2.《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