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圆舞曲》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同名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曲。它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挪威民间舞曲风格,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此曲流传广泛,让约纳森名传于世,以多种器乐形式演奏。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课堂宜采用游戏形式,多样教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耐心引导,培养其音乐兴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歌曲《布谷》,体验其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 2. 听辨出乐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感知春天生机盎然景象与婉转鸟鸣。 艺术表现 1. 能用三角铁和铃鼓、简单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2.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创意实践 1. 通过听、唱、动、打击乐器伴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直观感受音乐。 2. 在体验、模仿、合作中感受、表现音乐形象。 文化理解 1. 通过聆听、表现乐曲《杜鹃圆舞曲》,体验舞曲的特点。 2. 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体验《布谷》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 2. 听辨《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情绪和音乐形象。 3. 感受乐曲描绘的春天生机盎然景象与婉转鸟鸣。 难点 1. 准确把握三拍子的韵律为乐曲伴奏。 2. 用不同动作表现乐曲各部分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3. 发挥创造力为乐曲进行动作和节奏的创编。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碰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歌曲复习导入 歌曲复习 (1) 老师热情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在上课前,让我们先来复习一遍《布谷》这首歌曲,大家一起用最美的歌声唱出来哦。” (2) 老师起好音,带领同学们一起演唱《布谷》,过程中注意引导同学们的音准和节奏。 (3) 演唱结束后,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大家唱得太棒了,歌声真动听。” (4) 老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布谷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杜鹃鸟,它不仅歌声动听,舞姿也很优美。” (5) 老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布谷鸟也就是杜鹃鸟的乐曲--《杜鹃圆舞曲》。本节课我们欣赏的是管弦乐曲版本的《杜鹃圆舞曲》,它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1886 - 1956)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改编的。” (6)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鹃圆舞曲》,边听边思考:音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 老师播放《杜鹃圆舞曲》全曲,提醒同学们认真聆听。 (8) 音乐结束后,老师说:“大家都听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 跟着老师一起复习演唱《布谷》。 2. 认真听老师介绍《杜鹃圆舞曲》相关知识。 3. 聆听《杜鹃圆舞曲》全曲。 4. 思考并准备交流看到的画面。 评价任务 歌曲演唱: 知识聆听: 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初步感知乐曲。 分段欣赏第一段 活动一:体验第一段情绪 聆听体验 (1) 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接下来让我们分段聆听这首管弦乐曲《杜鹃圆舞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一段,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情绪。”然后播放第一段音频。 (2) 音乐播放完后,老师提问:“同学们,这段乐曲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呀?”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3) 当学生回答出轻快活泼的情绪后,老师给予肯定:“非常棒,你们感受得很准确,这段音乐就是轻快活泼的。” (4) 老师接着说:“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欢快的旋律,跟着图谱画一画旋律线,和杜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