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宝宝睡着了》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宝宝睡着了》是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可爱的家》第1课。它是一首4/4拍、五声宫调式、三个乐句的单乐段摇篮曲,曲调优美抒情,采用重复乐句与变化结束句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宝宝在妈妈歌声中入睡的情景,在教材中具有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课堂应采用游戏等多样教学形式,调动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帮助理解抽象音乐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感受其抒情柔美的情绪。 2. 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进一步体验摇篮曲的独特魅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轻柔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2. 边唱边模拟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增强表演能力。 创意实践 1.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轻柔声音演唱歌曲并选择合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 尝试为歌曲编创简单节奏,发挥创造力。 文化理解 1. 通过聆听、学唱、表现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感受妈妈对孩子深情的爱意。 2. 了解不同国家摇篮曲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掌握其轻柔的演唱风格。 2. 能用轻柔的声音边唱边模拟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 3. 感受歌曲中妈妈对孩子的爱意,体会摇篮曲的情感内涵。 难点 1. 把握歌曲中重复乐句与变化结束句的演唱差异。 2. 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掌握伴奏节奏。 3. 深入理解不同国家摇篮曲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问好 组织问好 (1) 教师以热情的态度站在教室前方,面带微笑,向学生挥手示意,用亲切的声音说:“同学们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的氛围。 (2) 播放欢快的问好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做出邀请的手势,鼓励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回应老师。 (3) 教师示范正确的问好姿势,身体站直,微微鞠躬,声音洪亮清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问好的规范动作。 (4) 当学生回应问好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大家的声音真响亮,非常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5) 再次强调问好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现,在音乐课堂中要养成良好的问好习惯。 (6) 教师可以改变问好的方式,如用不同的音调、节奏问好,增加问好环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7)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对于表现不够积极或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纠正。 (8) 最后,教师总结问好环节,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接下来的音乐学习做好铺垫。 1. 热情回应老师的问好。 2. 跟着音乐节奏做出相应动作。 3. 模仿老师的问好姿势。 4. 认真聆听老师的要求和指导。 评价任务 声音洪亮: 姿势规范: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热情的问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同时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和良好的课堂习惯。 发声练习 引导发声 (1) 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口腔开合、唇颤音等热身活动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确的发声准备动作。 (2) 播放轻柔的引导音乐,教师用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让我们像小蜜蜂一样,发出嗡嗡的声音。”引导学生用哼鸣的方式进行发声练习。 (3) 教师逐步提高哼鸣的音高,用手势示意学生跟随,同时观察学生的发声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4) 当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哼鸣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母音发声,如“a、o、e”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