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1069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是什么》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1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是什么
  • cover
《这是什么?》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什么?》是《唱游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时间的歌》第1课。歌曲为宫调式,一段体结构,由四乐句构成。歌词是谜语,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能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旋律在有规律节奏配合下轻松跳跃,结合歌词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课堂宜采用游戏形式,教师要及时管控学生、管理纪律,耐心引导,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学唱歌曲《这是什么?》,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 2. 感受歌曲旋律在节奏配合下的轻松跳跃感。 艺术表现 1. 能用天真活泼的声音愉快地演唱歌曲《这是什么?》。 2. 能用碰铃和双响筒为歌曲伴奏、编创歌词等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创意实践 1. 通过演唱歌曲《这是什么?》,编创歌词,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 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增添新的元素。 文化理解 1. 通过聆听、学唱、表现歌曲《这是什么?》,初步懂得时间的作用和价值。 2.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能用天真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这是什么?》。 2. 能用碰铃和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3. 能编创歌词表现歌曲。 难点 1. 把握歌曲中“嘀嗒嘀嗒”轻巧富有弹性的演唱。 2. 注意附点的正确演唱。 3. 发挥想象力编创出合适的歌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问好歌 引导问好 (1) 教师微笑着站在讲台上,用亲切的声音说:“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让我们用一首好听的问好歌开启这节课吧。” (2) 教师播放师生问好歌的音乐,同时自己富有激情地演唱,展示出积极的课堂氛围。 (3) 教师一边唱一边用眼神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跟唱。 (4) 当唱到歌曲的互动部分时,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示范,如挥手、点头等,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5) 教师观察学生的跟唱情况,对于声音响亮、表情丰富的学生给予肯定的眼神和微笑。 (6) 重复演唱问好歌,逐渐加快速度,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7) 教师在演唱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音调,以适应学生的跟唱能力。 (8) 演唱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价,表扬大家的积极参与。 1. 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音乐课堂。 2. 认真聆听问好歌的音乐。 3. 大胆跟唱问好歌,模仿教师的动作。 4. 积极参与互动,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评价任务 声音响亮: 表情丰富: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问好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 发声练习 发声引导 (1) 教师站在讲台上,姿态端正,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在唱歌之前,让我们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发声练习,就像运动员比赛前要热身一样。” (2) 教师示范正确的发声姿势,身体站直,头部保持正直,嘴巴微微张开,下巴放松。 (3) 教师发出“呜”的长音,要求学生模仿,感受气息的流动和声带的震动。 (4) 教师逐渐改变音高,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音到低音,让学生跟随练习。 (5) 教师观察学生的发声情况,对于姿势不正确或发声方法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6) 教师增加发声练习的难度,如发出“啦”“咪”等不同的音,让学生交替练习。 (7) 教师将发声练习与简单的节奏相结合,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情况下发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发声能力。 (8) 发声练习结束后,教师再次强调正确发声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1.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发声练习的重要性。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