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高考语文全国一卷阅读二文本精读讲解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以1938年汉口战局为背景,描绘了难民搭乘“民生”轮逃往重庆的艰辛历程。通过细腻的环境描绘与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尤以方宝庆的善良与坚韧,凸显了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不屈与希望。 鼓书艺人[注](节选)老舍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开篇即点明时代背景,为全文奠定了悲壮的基调,预示着人物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考验。】 浑浊的长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使用现实主义手法,直接描绘战争场景,通过“浑浊的长江”、“战局吃紧”、“难民奔逃”、“飞机扔炸弹”等描述,构建了战乱背景下的紧张氛围,增强代入感。】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江轮作为难民逃难的主要交通工具,其艰难航行象征着逃难之路的艰辛。通过“七十二滩”、“悬崖峭壁”等描述,展现了长江航道的险峻,增加了逃难旅程的紧张感。】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细节描写,增强画面的真实感。)【通过描述难民儿童的悲惨境遇,展现了战争对无辜儿童的摧残,激发读者对战争的愤慨和对难民儿童的同情。】 湍急的长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比喻),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拟人)。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长江的险峻与乘客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环境的压迫感。)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江轮在险滩中航行,乘客们的恐惧与不安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生动描绘了江轮航行的艰难与危险。】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战。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寒风与彩虹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映射出乘客们内心矛盾的情感———在寒冷与恐惧中,仍有一丝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 【通过“太阳落到峭崖背后”、“寒风直打战”与“一线阳光”、“彩虹”的对比,描绘了江面上的瞬息万变与美丽景象,同时也暗喻了战乱中人们生活的艰难与美好瞬间的短暂。】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毫不动心”一词直击在战争面前,人类对于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疏离与冷漠,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与破坏。) 【详细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座座青山”、“处处陡坡”、“巫峡”、“神女峰”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共同构成了长江独特的魅力。】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