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0192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含选择题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1270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二章,八年级,2024,人教,地理,学年
  • cover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束水攻沙”原理   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先辈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应对黄河洪水威胁的根源问题,只能被动防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利枢纽和一大批平原蓄滞洪工程,黄河洪水得到了有效控制。   (跨学科·历史)古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来治理黄河(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筑堤束水”设计有可能分布在 (  ) A.有“地上河”的中游 B.水土流失严重的中游 C.有“地上河”的下游 D.水土流失严重的下游 2.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的 (  ) A.水量 B.含沙量 C.水质 D.流速   调水调沙是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刷,将水库里的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2024年度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工程于6月23日正式启动,为期20天左右。下图为黄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及小浪底调水调沙图。据此完成3~4题。 3.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 (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4.小浪底调水调沙会使黄河下游地区 (  ) A.降低河床 B.出现断流 C.加剧洪涝 D.缓解凌汛 5.(跨学科·生物)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科研,原产于非洲的狼尾草被成功培育成耐旱、耐贫瘠、耐低温和高产优质的新一代高原狼尾草(下图),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救星”。这是因为 (  ) A.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 C.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持水土 D.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降雨量   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水库于2024年6月23日8时开闸泄洪(此时离雨季还有半个月左右),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下图示意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时刻。据此完成6~7题。 6.黄河调水调沙选在该时段进行,是因为此时 (  )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地冲沙减淤 D.汛期将至,为防汛作准备 7.为缓解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状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植树造林,遏制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④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收集与储集工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黄河主要水文站检测黄河流量和含沙量比较表。 站名 吉迈 贵德 兰州 河口 三门峡 桃花峪 洛口 利津 流量/(m3·s-1) 130 750 1 120 840 1 360 1 460 1 140 1 350 含沙量/(kg·m-3) 0.1 2.5 2.7 6.8 42.8 27.5 25 24   注:河口为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 材料二:黄河治理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源头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通过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清淤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工程,切实加大入黄排水沟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选自“银川新闻网” 材料三:“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高级工程师岳志春告诉记者,五年来,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宁夏,黄河治理取得了辉煌成就,累计投资30亿元,全面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建设。区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至50年一遇,成功抵御了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3年大洪水过程,实现了“堤防无一决口、群众无一伤亡”的历史佳绩。 ———节选自《宁夏日报》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