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0571

9.1《陈情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5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陈情表,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关键实词。 2.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 3.探究虚词的独特功能。 教学重点 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探究虚词的独特功能。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曾经对《陈情表》有如此评价:“读诸葛孔明之《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必非忠之士;读李令伯之《陈情表》而不动容者,必非孝之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密的《陈情表》,看看他是怎么表达孝道的。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文意。 2.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 3.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前后桌交流。 4.重点字词 闵凶:君父之丧 孩:小儿 行年:经历过的年岁 夺:强行改变 孤:少而无父 抚:扶养 养:教育 行:走路 成:成年 立:自立 鲜:少,这里指无 儿:儿子 息:子女 圣朝:封建时代对本朝的尊称 沐浴:比喻身受其润 特:独,专为 星火:流星的火光 奔:跑 驰:车马疾行 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即将下落,比喻人年老力衰,接近死亡 气息:呼吸时出入之气 奄奄:气息微弱 危:危急 浅:历时不久 更:轮流更替 为:充当 命:生命 愚诚:向皇帝尽忠的谦称 侥幸:免去不幸 保:养活 卒:年老寿终 5.根据课文内容,参考相关资料,制作李密年表 公元224年:0.5岁,父亲去世,多病。 公元225年:4岁,母亲改嫁(被迫),多病,不会走路。 公元225年:4岁,祖母(56岁)扶养,多病,不会走路。 公元232年:9岁,多病,不会走路,没有叔伯兄弟,祖母(61岁)抚养。 公元243年:20岁,成人自立,祖母抚养,侍奉祖母(72岁)。 公元243年-265年:20-41岁,历任蜀汉从事、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益州从事、尚书郎。 公元265年:42岁,晋朝建立,侍奉祖母(94岁)。 公元265年-267年:42-44岁,太守逵察孝廉、刺史荣举秀才、郎中,侍奉祖母(94-96岁)。 公元267年:44岁,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侍奉祖母。上表不就职,诏书责,郡县逼,州司临;上《陈情表》,内 容:1.尽孝祖母;2.尽忠晋朝;3.消除疑虑;4.再次表态;奉养祖母(96岁,卧病在床)。 公元268年:46岁,祖母去世后仕晋。 三、文本详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孩:通“咳”,意为小孩笑,生下来刚会笑是生命的喜悦,代表新生和欢乐。 (2)见背:指父亲去世,人去世意味着泪水和哭泣,代表死亡和悲伤。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VS 年已半岁,慈父见背。 后两句没有新生欢笑,不具备那种悲喜的巨大差异。 (4)慈父VS严父 慈父:意为慈爱的父亲。 严父:意为严厉的父亲。例:纳诲于严父慈母。 ———晋夏侯湛《昆弟诰》。 ①慈父是否属实 李密父亲去世时,他才六个月大,据后文少多疾病九岁不会走路的身体状况可知,他不可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写《陈情表》时44岁,出于想象塑造慈父的形象,因此李密眼中父亲“慈父”的形象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李密印象中 的客观存在。 ②为什么要想象“慈父”形象而非更常见的"严父”形象 年龄越小,父亲越是慈爱,丧父这件事对于6个月大小孩儿来说就越是悲惨,慈父形象要比严父形象更能表现出6个月小孩儿的孤苦。 解读:子和父,生和死,笑和泪,喜和悲,慈和严,五对矛盾,懵懂儿子新生欢笑的喜悦和慈爱父亲去世泪水的悲伤形成极大的反差效果,这种反差形成的艺术张力特别令人触动,也更容易打动晋武帝。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1)行年:经历过的年岁。而非简单的年龄,行年四岁是经历了四年,和年龄四岁相比,更注重四年的时光,突出过程,年龄四岁只是表明年纪。 ( 2 ) 夺vs更、改、换、易。这几个词都有改变的意思,但只有夺带有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态度“强行”。 (3)句式的变化。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VS 行年四岁,慈母改志 对称句是汉语常见句式,本文多数句式对称,前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和“行年四岁,慈母改志”更对称,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