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2703

17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爱莲说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05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爱莲
  • cover
17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3.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5.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四、预习准备 周敦颐的画像。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莲花是澳门的区花,莲花也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我们对莲花的赞美,恐怕多少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州县地方官,后退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有《周子全书》。 (三)、文本链接 1.关于周敦颐的为人,《宋史·周敦颐传》上引了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的一段话:“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南康郡当官期间,喜欢游览附近庐山等处胜景,鄙视封建社会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xiǎn),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