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态》教案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人地协调观:揭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艰辛历程,培养科学精神。 综合思维: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时间线索;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示意图等了解地球表层的构成,认识到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区域认知: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空间-区域视角的变化;运用示意图等,了解地球表层是一个复杂系统。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资料,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知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艰辛历程,培养科学精神; 2. 运用示意图,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3.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描述地球表层的构成,掌握地球表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资料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表层的构成及重要性。 【难点】 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为1课时。整体采用“识别地球形状—类比地球大小—认识地球表层”展开。“识别地球形状”主要通过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艰辛历程,培养科学求真精神;由于地球太大,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其大小,因此“类比地球大小”主要引导学生能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由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而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因此通过“认识地球表层”让学生理解地球表层的构成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古今对比】 分别展示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图文结合,呈现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 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究竟有多大?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一个位置?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思是说我们头顶的天空仿佛是一顶圆圆的大帐篷,广阔无垠,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因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过去的“天圆地方”到现在的“球体”; 地球很大,但是难以找到可以直观感受地球大小的物体作比较;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 展示不同时期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而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探究一:地球究竟有多大? 探究一:地球究竟有多大? 【阶段1:直觉和臆想阶段】 展示寓意“天圆地方”“传统建筑”、“民居”、“钱币”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天圆地方”的观点是否正确? 2.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 3.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北京天坛、钱币、民居等都受到“天圆地方”这一思想影响。 1.不正确; 2.受当时科技条件限制,古代的人们凭直觉和臆想做出判断; 3.月食现象、海边看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现象等。 引导学生发现“天圆地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 【阶段2:生活经验推测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船向海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