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2673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增分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11-0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5524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区域,第一章,发展,评卷,答案,解析
  • cover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地形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 D.植被、自然带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下面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均以热量为基础   双季稻是指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5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7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赶在立秋前插种完毕,11月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双季稻比单季稻的总产量高。如图为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我国双季稻主要种植区(  ) A.有明确的区域边界 B.区内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D.为发挥区域优势而划定 4.我国贵州省、云南省没有成为双季稻主要种植区,主要原因是两省份大部分(  ) A.山地多,土壤贫瘠浅薄        B.纬度低,雨季降水过多 C.森林多,耕地比重较低        D.海拔高,水热组合欠佳   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右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分布图(前六批,不包含港澳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村类型多样且保存较完好,其主要原因是(  ) A.旅游业快速发展,到访游客多 B.政府保护力度大,出台相关政策 C.地理环境多样,且受外界干扰小 D.村民积极参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6.江西省为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进行商业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B.加大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业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工业迁入 D.严格进行封闭保护,严禁人员进入 7.新疆的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其(  ) A.自然环境条件差,人类活动少 B.房地产开发规模大,文物被破坏 C.开发历史短,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 D.交通不便,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   太湖南岸平原靠近天目山,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西苕溪曾导致太湖南岸洪水肆虐。从六朝到唐宋,人们在太湖南岸修建横塘、纵溇、太湖堤坝(如图)后,不断有聚落在此诞生,该地区农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今,该地区又成为城市发展的热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历史上横塘、纵溇不断修建会(  ) A.扩大耕地面积 B.阻碍交通出行 C.加重河道污染 D.加重水患灾害 9.横塘、纵溇等水利设施修建完成后,该地区(  ) A.太湖泥沙淤积加剧        B.聚落形态趋于松散 C.生态系统趋于崩溃        D.农业景观重复性强 10.太湖南岸平原作为长三角为数不多的乡愁寄托之地,其合理的发展措施是(  ) A.全域推进城镇化+景区化发展模式 B.建设通湖连城带状生态田园和休闲空间区 C.乡村聚落外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D.推行现代交通,取代古桥、河埠、乡野交通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近几十年来我国稻谷种植重心逐渐北移。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图示各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