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一度获得大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P107 苏联裂变 中国蜕变 东欧剧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1.成就: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①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国防科技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在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1950年后工业增长速度下降,1952年已降为11.6%。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美国外交官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莫斯科食品商店门口排着长队 2.存在问题: (1)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背景:1.根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直接: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3.客观: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口沫横飞 赫鲁晓夫和玉米 赫鲁晓夫因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二)苏联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领域 措施 结果 经济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二)苏联的改革 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形式,特点是国家无偿或半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 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部分农产品,其余产品可自由出售。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二)苏联的改革 1953-1964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落后地位,也没有触及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集体农庄制度。 同时,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领域的改革未能产生长远效果。 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玉米运动”宣传画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领域 措施 结果 经济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二)苏联的改革 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