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陀螺 第二单元 校园节拍 (西南大学版)一年级 下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能运用肢体律动表现乐曲的节奏与旋律起伏,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唱、奏、舞等形式表现音乐内容,准确体现 “突强” 力度变化。 创意实践 编创与陀螺旋转相关的律动动作,通过小组合作设计 “乐器 + 舞蹈” 的综合表演形式,展现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与创造性表达。 文化理解 了解《陀螺》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选自《儿童游戏》,感知作品中蕴含的儿童游戏乐趣与西方管弦乐文化特色。 通过聆听《陀螺》的旋律、节奏及力度变化,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初步建立对管弦乐合奏音响的审美体验。 新课导入 神奇的小陀螺 这是陀螺,转起来会跳舞哦! 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快用动作学学! 新课导入 音乐里的陀螺在跳舞 请跟随音乐,一起来玩陀螺吧! 分享一下你玩陀螺的感受,音乐的变化 玩陀螺很高兴很快乐, 音乐也给人兴奋快乐的感觉 新课导入 作曲家故事 《陀螺》 是法国作曲家 乔治·比才创作的 《儿童游戏》组曲 (Op.22)中的第六首,原为钢琴四手联弹,后被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比才的《儿童游戏》组曲共包含12首小品,创作于1871年。其中第六首即为《陀螺》,该曲属于管弦乐合奏类型,由钢琴四手联弹改编而来,音乐风格以轻快活泼为主,常用于表现儿童游戏场景。 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 陀螺的 “快乐旋律” 音乐里玩陀螺开心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快乐心情 像不像陀螺在画圈圈? 新知讲解 主题旋律来啦! 伸出手指,跟着旋律线转一转! 主题旋律出现了2次,就像陀螺转了一圈又一圈! 新知讲解 再听主题———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跟着老师一起来数一数主题 第一次举 1 指,第二次举 2 指 用 “lu” 哼唱主题,边唱边做旋转动作 新知讲解 给旋律画 “路线图” 听一听旋律的音符是怎样排列的,一起来画一画 新知讲解 探究节奏 ——— 陀螺的 “脚步” 陀螺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哦! 分组游戏:一组拍重拍,一组拍轻拍,0 处握拳 休止符时要停一停,就像陀螺轻轻跳一下! 新知讲解 歌曲出现了几次声音突然变大的地方? 力度变化———咦?哪里声音变大了? 三次,声音突然变大叫突强(>) 突强的部分模拟了鞭子抽打的声音 新知讲解 认识 “合奏” 这段音乐是一种乐器还是多种乐器演奏的? 合奏:多件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的器乐演奏形式 新知讲解 《陀螺》的乐器团队有好多成员,它们分工合作,让音乐更热闹! 乐器探秘 ———谁在演奏 中提琴、低音提琴 新知讲解 旋律模唱 ———跟陀螺唱歌”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加入手势 游戏:“接龙唱”——— 教师唱前两小节,学生接后两小节 新知讲解 综合表现 ———陀螺舞会” 分组任务: 舞蹈组:用旋转动作表现主题第一次出现, 摇晃动作表现主题第二次 乐器组:用三角铁、沙锤为主题伴奏 播放全曲,各组合作表演 课堂拓展 比才的 “儿童游戏” 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小组曲》是根据比才所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中的五首小曲改编而成,这五首小曲分别是: 第一首《进行曲———喇叭与铜鼓》 第二首《 摇篮曲———布娃娃》 第三首《即兴曲———陀螺》 第四首《二重奏———小爸爸小妈妈》 第五首《加洛普———舞会》 课堂拓展 生活中的 “旋转音乐” 这些东西转起来,音乐可以怎么表现? 课堂评价 自评 ———我的表现” 评价内容 很棒 不错 继续努力 认真聆听《陀螺》 能跟着音乐做旋转、摇晃等动作 听出音乐中 “鞭子抽打” 的强音 参与小组表演时积极又开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