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字 ,丹阳(今属江苏)人, 代诗人。 2.《无题》作者李商隐,字 ,号 , 代诗人,与杜牧合称“ ———,与温庭筠合称“ ———。 3.《行香子》作者秦观,字 ,又字 ,号 ,北宋词人。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字 ,号 ,南宋词人。“丑奴儿”是 。 二、古诗词默写 5.(2024赤峰中考)在夕阳余晖的渲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放眼望去,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 6.(2024广安中考)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 7.《行香子》中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风光的句子是: , 。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表现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体现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阅读 (一)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登楼看到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 B.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苍凉画面。 C.“莫问”乃劝诫之词,劝过客不用在乎家国兴亡的历史演变。 D.最后两句融情于景,诗人借渭水东流的景象抒发内心愁绪。 10.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请结合颈联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二)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妙处。 1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感情的 请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三)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绿树环绕,水满池塘。 B.“倚东风,豪兴徜徉”,描写词人沐浴东风,豪兴闲游,怡然自得。 C.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静景动景互相映衬,风光如画,富含诗韵。 D.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语言自然浅白,格调轻快,意趣盎然。 14.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 16.这首词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甲】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蓬山”与“青鸟”分别表示什么 18.甲、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六)【甲】卜算子 [宋]游次公 风雨送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