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4270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日期:2025-10-07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1991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二)课程标准解读 1.知识层面: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施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依据。 2意识培养:着重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紧密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意识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政策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了解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统编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下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他政治制度,在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阐述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这为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接着详细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包括其含义、实施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自治权等,凸显了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显著优越性。最后介绍了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政策体系。 (二)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日常见闻,高一学生已经了解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明白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能力水平:高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在论证知识的深度和总结知识的广度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优越性等方面理解不够全面到位,对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认同。 3.现实关注:在信息时代,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信息,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理解。他们渴望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自己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应承担的责任。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1.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2.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科学精神 1.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民族特点,深入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等。 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理解我国宗教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意义,正确认识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盲目信仰宗教,也不歧视信教群众,尊重不同的信仰选择。 (三)法治意识 1.了解与民族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