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7503

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教材梳理(一轮)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7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25920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哲学,必修,一轮,梳理,教材,编版
    (课件网) 2 0 第 20 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抽丝剥茧 考点突破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人的认 识从何 而来 2024·山东卷,10;2024·湖北 卷,13;2024·浙江6月选考, 14;2023·浙江6月选考,17; 2023·北京卷,3;2023·全国新 课标卷,19;2022·山东卷,9 高考命题常以人类科技创新 活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 台,以及漫画等形式为情 境。具体重点考查实践及其 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 理及其特征。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在实践 中追求 和发展 真理 2024·山东卷,11;2024·浙江1 月选考,14;2023·河北卷, 9;2023·海南卷,11;2023·湖 南卷,8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较 多,频率较高。特别是非选 择题侧重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以及追求真理的过程 (续表) 理性 物质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来源 唯一 主观同客观 客观性 认识和发现 检验和发展 1.认识及其类型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种反映形式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过程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 器官直接感受到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 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内容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 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程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 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 的抽象和概括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续表) 2.实践及其特征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 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 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 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强调实践受客观 因素的影响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主观能 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 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强调实践受主观 因素的影响 (续表)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社会历 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 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 受横向因素的影 响;历史性强调 实践受纵向因素 的影响 (续表) [提醒]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 造客观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强调与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需 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 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 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 本等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 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并由此推 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 化 表现 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