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伐檀》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伐檀》选自《_____·魏风》,是_____时期魏国的民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_____篇,分为“_____” “_____” “_____”三部分,其表现手法主要有“_____” “_____” “_____”三种。 (2)《伐檀》创作于_____社会末期,当时劳动人民(主要是奴隶)遭受沉重压迫,诗中通过_____的劳动场景,揭露了_____阶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表达了劳动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讽刺。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坎坎( ) ② 寘之( ) ③ 河之干( ) ④ 涟猗( ) ⑤ 不稼不穑( ) ⑥ 县貆( ) ⑦ 素餐( ) ⑧ 伐轮( ) (2)字词释义 ① 坎坎:_____ ② 寘:_____ ③ 干:_____ ④ 涟猗:_____ ⑤ 稼穑:_____ ⑥ 县:_____ ⑦ 素餐:_____ ⑧ 伐轮:_____ (3)文段翻译 原文: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翻译:_____ 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全诗三章,每章可分为三层: ① 第一层(前3句):_____ ② 第二层(中间4句):_____ ③ 第三层(最后2句):_____ (2)下列对诗歌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写伐木、造车、狩猎的过程 B. 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每章句式相同但细节递进 C. 以河水的变化为隐喻,暗示劳动者心境的转变 D. 以历史传说为依托,深化“不劳而获”的主题 2. 文章的主旨 全诗通过_____的劳动场景,以_____的质问和_____的反讽,揭露了_____阶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表达了劳动者对_____的强烈愤慨,以及对_____的朴素追求。 3. 重难点突破 (1)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 例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分析:_____ ② 例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分析:_____ (2)重章叠句的作用: ① 例句:“伐檀”“伐辐”“伐轮”的变化。 分析:_____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1. “河水清且涟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诗中“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质问表达了劳动者怎样的情感? 3.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 文段二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1. 第二章与第一章相比,哪些词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深意? 2. “县特”与第一章的“县貆”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 3. “河水清且直猗”中的“直”与第一章的“涟”在描写上有何差异? 文段三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 第三章中“伐轮”“县鹑”的描写有何象征意义? 2. 三章结尾的“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是否重复?为什么? 3. 全诗以“河水清且沦猗”结尾,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1)诗经、春秋、305、风、雅、颂、赋、比、兴 (2)奴隶、伐木造车、奴隶主 2. (1) ① kǎn kǎn ② zhì zhī ③ hé zhī gān ④ lián yī ⑤ bù jià bù sè ⑥ xuán huán ⑦ sù cān ⑧ fá lún (2) ① 伐木声;② 放置;③ 河岸;④ 水面的涟漪;⑤ 耕种与收割;⑥ 悬挂;⑦ 白吃饭,不劳而获;⑧ 砍伐檀树做车轮 (3)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放在河边堆成山啊,河水清清起波澜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