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5050

一《无衣》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54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答案
  • cover
《无衣》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填空题模式) 1. 作者及背景 (1)《无衣》选自《_____·秦风》,是_____时期秦国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_____篇,分为“_____” “_____” “_____”三部分,其表现手法主要有“_____”“_____” “_____”三种。 (2)《无衣》创作于_____社会末期,当时秦国面临_____的入侵,诗中通过_____的问答和_____的铺陈,展现了秦军将士_____、_____的战斗精神。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同袍( ) ② 戈矛( ) ③ 与子同仇( ) ④ 同泽( ) ⑤ 矛戟( ) ⑥ 与子偕作( ) (2)字词释义 ① 同袍:_____ ② 戈矛:_____ ③ 同仇:_____ ④ 同泽:_____ ⑤ 矛戟:_____ ⑥ 偕作:_____ ⑦ 同裳:_____ ⑧ 甲兵:_____ ⑨ 偕行:_____ ⑩ 王于兴师:_____ 修我戈矛:_____ 安且吉兮:_____ (3)文段翻译(第一章)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翻译:_____ 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全诗三章,每章可分为三层: ① 第一层(前2句):_____ ② 第二层(中间2句):_____ ③ 第三层(最后1句):_____ (2)下列对诗歌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写备战、出征、凯旋的过程 B. 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每章句式相同但细节递进 C. 以河水的变化为隐喻,暗示战争的残酷与艰辛 D. 以历史传说为依托,深化“保家卫国”的主题 2. 文章的主旨 全诗通过_____的问答和_____的铺陈,展现了秦军将士_____、的战斗精神,表达了、_____的爱国主义情怀。 3. 重难点突破 (1)赋的表现手法: ① 例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分析:_____ ② 例句:“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变化。 分析:_____ (2)重章叠句的作用: ① 例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递进。 分析:_____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修我戈矛”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将士怎样的态度? 3. “与子同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文段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 第二章与第一章相比,哪些词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深意? 2. “与子偕作”与第一章的“与子同仇”有何递进关系? 3. “修我矛戟”中的“矛戟”与第一章的“戈矛”有何不同? 文段三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第三章中“修我甲兵”的描写有何象征意义? 2. “与子偕行”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3. 全诗以“与子偕行”结尾,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1)诗经、春秋、军中战歌、305、风、雅、颂、赋、比、兴 (2)奴隶、西戎、将士间、排比、团结互助、同仇敌忾 2. (1) ① tóng páo ② gē máo ③ yǔ zǐ tóng chóu ④ tóng zé ⑤ máo jǐ ⑥ yǔ zǐ xié zuò (2) ① 指战友,代指军队;② 古代兵器,戈和矛;③ 共同对付敌人;④ 同穿一件内衣,比喻关系亲密;⑤ 古代兵器,矛和戟;⑥ 共同行动;⑦ 同穿一件下衣;⑧ 铠甲和兵器;⑨ 一起前行;⑩ 周王发兵; 修理我的戈矛; 舒适又美好。 (3) 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周王发兵去交战,修理我的戈与矛,我和你一样仇恨敌人。 二、文本探究 1. (1)① 提出共同御敌的决心;② 描写备战行动;③ 表达同仇敌忾的誓言 (2)B 2. 将士间、排比、团结互助、同仇敌忾、保家卫国、英勇献身 3. (1)① 直接铺陈将士们的团结与行动,展现慷慨赴战的豪情;② 通过武器的变化,暗示战争的紧迫与战斗的激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