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宇宙的边疆 学习科学精神,探索自然世界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01. 探究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和人文内涵。 03. 教学目标 把握关键概念,了解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02. 教学过程 行星有什么样的密度? 恒星有什么样的颜色? 星系有大小吗? 宇宙有疆界吗? 一、 情景导入 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成立者。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1980年秋天,《宇宙》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一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个80年代,没有任何其他在公共电视频道中播放的节目超过《宇宙》的收视率。据统计,该片已经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观众人数约达6亿。此外他还写了数十部科普读物。 二、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三、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晕眩(xuàn) 战栗(lì) 脚趾 (zhǐ) 广袤(mào) 纤(xiān)细 旋(xuán)涡(wō) 磅(páng)礴 (bó) 璀(cǔi)璨(càn) 甲烷(wán) 1.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 1-4段: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5-6段:介绍宇宙的尺度“光年”及宇宙的整体。 7-11段:介绍星系。 12-14段:介绍恒星。 15-16段:介绍星和太阳系。 17-18段:回归人类的家园———地球。 四、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2.找出文中的主要概念并介绍它们。 星系: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恒星群中的恒星数量有上千亿个。 恒星:自身能够发光的星球,有的脆弱大体积巨大,有的体积微小但密度很大,多数成双成对,亮度、转速不一,因年龄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光芒。 行星:提供热量的恒星俘获物,在重力作用下做近似圆周的运动,有些会有卫星作伴。 太阳:由大量氢气和氦气组成的恒星。 四、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写作顺序。 ①符合宇宙演化的基本规律。 ②打破人们一般从地球视角认识宇宙的习惯。 ③越来越近的视角和标题“边疆”构成一种张力。 ④和人们探索未知呈反序打破人们的阅读期待。 五、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明确 2.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为什么选取“我们”这一人称? 五、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明确 ①课文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说词,有些句子是配合电视画面的。 ②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提升具有一定专业内容的接受程度。 3.本文作为电视解说词除了科普性质之外,还有饱含作者独特思考的人文内涵,请找出若干句子并加以分析。 五、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学习提示:具有强烈的抒彩,悬崖失足并不是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体验,这里表现出对浩瀚无垠宇宙的敬畏之心。 ①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 ②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学习提示:富含丰富哲理内涵的句子,表达对人类勇敢探索宇宙和未知,勇于掌握自己命运的肯定和期盼。 五、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③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 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 学习提示:形象的比喻句说明人类渺小的同时,表达了对广阔神秘宇宙的敬仰和敬畏和未来充满无限未知和可能的期待。 五、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④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学习提示:这么小的机会能够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幸运的,幸运的背后是对宇宙自然的崇敬和感慨。 ⑤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学习提示:写太阳让人恐怖,把太阳比作热核反应堆,这种迥乎平常生活的不常见表达传递的是作者内心深深的敬畏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