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7017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8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416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过程,构建碳循环模型,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发展模型和建模的科学思维。 2.在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图示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深化结构和功能的生命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碳循环的过程,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2.比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教师讲授:之前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即能量并不能重复利用,那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不断运转,就要不断有能量输入,对于生物圈来说,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它提供了能量,但生物圈中的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运转亿万年来其中的物质并没有匮乏,这是为什么呢? (物质循环),是的,因为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利用,那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生互动:现在大家和我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深呼一口气”,想一想呼出的气体是什么?(CO2)当我们呼气的时候,CO2分子就随之离开了我们的身体。那么想象一下,这些CO2分子离开你之后,会去哪里呢? 就学过的知识简单表述对问题的看法。 学习任务一: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学习任务二: 学以致用,形成概念,分析氮循坏、水循环 应用举例 学习任务三: 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 关系。提出任务:请一位同学上台利用文字和箭头完成“碳朋友”的旅行图,并说出理由。 (①有可能又被其他人呼吸吸入;②有可能被外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利用;③还有可能随大气环流飘向远方等等) 继续追问:那么组成CO2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我们体内的?进入体内之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呼出的CO2又是来自于哪里?呼出的CO2是怎么变成的CO2? 教师总结:这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不断循环,那么生物体和大气中碳的含量是怎样维持相对稳定的呢? 引发思考:我们一起看到课本第61页下面的思考栏,这里有一则资料,分析资料,思考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非生物环境:主要是CO2、碳酸盐等形式;生物体内: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继续追问:阅读课本第62页的图3-10,思考,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①生产者:进: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等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出:呼吸作用等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②消费者:进:摄食等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有机物;出:呼吸作用等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③分解者:进:食腐、腐生等将现成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有机物;出:呼吸作用等将有机物分解为CO2。) 进一步思考:碳的进出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结合教材图3-10) (地底下的煤、石油通过人类活动开采和利用,焚烧返回非生物环境。) 建构模型: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完善“碳先生”的旅行图。进一步完善碳循环示意图。 小结: 与社会联系:碳循环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其有什么影响? (消极影响:加重温室效应;积极影响:植树造林) 过渡:碳循环只是物质循环中的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氮循环、水循环等等,接下来,我们分别了解一下其他物质循环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展示氮、硫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 提出问题:结合碳循环,分析这些元素的循环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这些元素均是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共同具有的元素,这些物质均以元素形式进行循环;②它们不断从非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