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了解时代背景,理顺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认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目标 文体知识———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 、 和 。 壹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 和 四部分。 贰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 和 。 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 、 、 、 。 肆 人物 情节 环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主要作品 小说集两部: 《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散文集一部: 《朝花夕拾》(1926 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一部: 《野草》(1927)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知识链接———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为: 院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庭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 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知识链接———封建科举制度 考考你: 以科举身份来看,孔乙己应该是什么身份呢?文中说他“没有进学”“半个秀才没捞到”是什么意思?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 (院试) ,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孔乙己连童试也没有考中只能算是个童生。 识文解字 ( ) 颓唐 ( ) 附和 ( ) 分辩 ( ) 荤菜 ( ) 羼水 ( ) 阔绰 ( ) 舀水 ( ) 涨红 ( ) 哄笑 ( ) 间或 ( ) 着了 ( ) 打折 ( ) 蘸 ( ) 不屑置辩 ( ) 咸亨酒店 ( ) 砚 tuí hè biàn hūn chàn chuò yǎo zhàng hōng jiàn zháo shé xiè hēng yàn zhàn 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分辩: 缠 夹不清: 附和: 之乎者也: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辩白,辩解。 搅扰、夹杂不清。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用6分钟完成以下问题 : 1、请按照孔乙己出场前、出场、结局来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三段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5分) 2、思考小说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件事?是以谁的视角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4分) 3、酒店里常来喝酒的酒客有哪几类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4分) 出场前(1—3):写孔乙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