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孟子,名_____,字_____,战国时期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与孔子并称“_____”。其核心思想是“_____”与“_____”,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梁惠王上》,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录。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周游列国推行“_____”思想,本文集中体现了他通过_____实现“王道”的政治理想。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曳兵( ) ② 数罟( ) ③ 洿池( ) ④ 衣帛( ) ⑤ 鸡豚( ) ⑥ 狗彘( ) ⑦ 庠序( ) ⑧ 饿莩( ) (2)通假字 ①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_____”,“意为_____) ②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_____”,“意为_____) 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_”,“意为_____) ④ 直不百步耳(“直”通“_____”,“意为_____) (3)单字词翻译 ① 河内凶(凶:_____) ② 弃甲曳兵而走(走:_____) ③ 谷不可胜食也(胜:_____) ④ 谨庠序之教(谨:_____) ⑤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_____) ⑥ 王无罪岁(罪:_____) (4)翻译段落 ①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1)全文以_____为线索,分为三个层次: ① 提出问题:梁惠王以“_____”为论据,质疑“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 ② 分析问题:孟子以“_____”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与邻国统治者本质相同,均未实行_____。 ③ 解决问题:孟子提出“_____”的具体措施,从“王道之始”到“_____”,层层递进。 (2)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 ① 善用_____(如“五十步笑百步”); ② 运用_____(如“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增强气势; ③ 采用_____(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与“涂有饿莩”对比)突出矛盾。 2. 文章的主旨 (1)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批判了统治者_____的错误,强调“_____”是治国的根本。 (2)主张以_____为核心,通过发展生产、教化百姓实现“_____”,体现了孟子“_____”的民本思想。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梁惠王的困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的表现是( ) A. 推行仁政 B. 移民移粟 C. 发展教育 D. 减轻赋税 2. 梁惠王的困惑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是( ) A. 阶级对立 B. 诸侯争霸 C. 人口迁徙 D. 民生凋敝 阅读文本二(孟子的比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 ) A. 讽刺梁惠王的自满 B. 强调战争的残酷性 C. 指出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 D. 鼓励梁惠王继续改革 2. 孟子用战争作比喻的目的是( ) A. 转移话题 B. 激发梁惠王的兴趣 C. 以形象说理 D. 批评梁惠王的好战 阅读文本三(仁政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孟子提出的“王道之成”的标志是( ) A. 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B. 七十者衣帛食肉 C. 黎民不饥不寒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 这段文字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 A. 以民为本 B. 严刑峻法 C. 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