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9318

三《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160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答案
  • cover
《师说》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是 _____,字 _____,世称 _____, _____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之首。 本文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 _____”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下,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为官,而庶族子弟出身再高也难成气候。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师襄( ) ② 老聃( ) ③ 郯子( ) ④ 苌弘( ) ⑤ 阿谀( ) ⑥ 句读( ) ⑦ 贻之( ) ⑧ 李蟠( ) ⑨ 孰能( ) ⑩ 嗟乎( )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通_____,意思为 _____) 或师焉,或不焉(_____通_____,意思为 _____) (3) 单字词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_____)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受:)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孰: _____) 吾从而师之(师: _____)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无:)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下:) 小学而大遗(小学: _____)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_____) (4) 翻译段落: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 中心论点: _____(原文)。 分论点一:从师的重要性,强调老师的职能是“_____”(原文) ,人应该“_____”(原文)。 分论点二:批判当时社会上“_____”(原文)的不良风气,通过“_____”与“_____”的对比,指出“”(原文)。 分论点三:以 _____、_____为例,论述“_____”(原文)的观点。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阐述 _____和 _____,批判了当时社会上 _____的错误观念,倡导人们 _____,体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原文第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下列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B. 用来……的、……的凭借 C. 原因 D. 实在的情由 2. 翻译: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阅读文本二(原文第2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彼童子之师 2. 分析文中对比论证的作用。 阅读文本三(原文第3- 4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下列对“术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