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来主义》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本文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_____”。其作品包括小说集《 》《 》,散文集《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写于1934年,针对当时国民政府奉行的“”政策(如送古董、名画出国“发扬国光”)和文化界“_____”(盲目排斥外来文化)“_____”(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错误倾向,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自诩( ) ② 孱头( ) ③ 蹩进( ) ④ 国粹( ) ⑤ 脑髓( )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填空式梳理) (1)破题:批判三种错误态度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导致_____(原文)。 送去主义:一味谄媚,结果“_____”(原文)。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如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等,实为_____。 (2)立论:提出“拿来主义” 核心主张:“_____”(原文),即主动选择、批判吸收。 具体方法: ① 对文化遗产“_____”(原文),如“鱼翅”(精华),“鸦片”(利弊并存),“烟枪烟灯”(旧形式),“姨太太”(糟粕)。 ② 最终目的:“_____”(原文),创造新文化。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批判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倡导以“_____”的精神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主张“_____”(原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创新。 3. 重难点突破 (1)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_____,“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作用:将抽象的文化继承问题化为具体形象,增强说服力。 (2)对比论证: “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对比:前者_____,后者_____。 “送来”与“拿来”对比:前者_____,后者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原文第8段)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1. 文中“大宅子”的比喻含义是_____。 2. 分析“孱头”“昏蛋”“废物”三种态度的共同点:_____。 阅读文本二(原文第9段)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含义是_____。 阅读文本三(原文第10段)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 “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是_____(用原文回答)。 2. 分析“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四个条件的作用:_____。 四、学业测试(融合近两年真题思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