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本文作者是_____,字_____,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_____学家、_____家,参与设计了、等重要建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2)本文发表于1962年《人民日报》“拙匠随笔”专栏,针对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_____”(如住宅区重复单调)和“_____”(如街道风格杂乱)的问题,提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的美学原则。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鳟鱼( ) ② 瓦垄( ) ③ 廊庑( ) ④ 谐调( ) ⑤ 轮廓( )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填空式梳理) (1)总起:提出艺术创作中“_____”的核心问题,强调“持续性”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重要性。 (2)分论: 音乐: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说明“_____”与“_____”的统一。 绘画: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_____”与“_____”的结合。 建筑:以_____、_____为例,论证“重复与变化辩证统一”的美学价值。 (3)结论:批评现实中“_____”与“_____”的弊端,倡导“百花齐放、和谐统一”的城市设计理念。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_____”与“_____”的辩证关系,强调艺术创作需在_____中求_____,在_____中求_____,最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3. 重难点突破 (1)论证方法: ① 类比论证:将建筑中的“重复”比作音乐中的“_____”,绘画中的“_____”,增强抽象概念的形象性。 ② 对比论证:以“颐和园长廊”与“假设的混乱排列”对比,突出“_____”的美学价值。 ③ 举例论证:列举、_____、_____等实例,具体说明重复与变化的应用。 (2)修辞手法: ① “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运用_____,强调长廊重复的极致性。 ② “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运用_____,将城市街道比作艺术作品,凸显其韵律感。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原文第1段)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1. 文中“持续性”指的是_____。 2. 作者认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是_____。 阅读文本二(原文第8段)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1. 文中“前三殿”与“后三殿”的关系是_____。 2. 作者将故宫建筑比作“主题与变奏”“伴奏”,目的是_____。 阅读文本三(原文第12段)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