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感与语言习得 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初步认识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探索语言的运用规律,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语言积累转化为言语实践。 2.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文本意境和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3.运用体验、比较、质疑、探究等方法,品味语言,领悟旨趣。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简明连贯、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本单元以专题形式集中开展语言学习与语言训练,在落实语言理解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具体包含积累与探索、诵读与品味、理解与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语言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培养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范围。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随时记录好的语句和片段。对于经典的文章,可整篇背诵,并不断复习巩固,丰富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积极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逐步建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理性认识,基于语言规律的言语实践会更加科学和有效。 2.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提高语文学的有效途径。了解诵读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诵读方法和技巧,多听多练,在诵读中精心揣摩、认真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文修养,提升审美情趣。 3.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但在具体语境中,它往往超越语言符号的表层意拥有更丰富的内涵。通过听、说、读、写等方法,培养快速捕捉语言文字表达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语义,品味情趣,领会意蕴。积累口语实践经验,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语感、语言的理性认识,学习得体表达。 思考与实践 一、积累与探索 学习任务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从本册课文中摘抄好的词句和片段,并选择其中5~8例进行赏析。 例: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赏析:青年妇女探望丈夫,结果扑了个空。回来的路上,她们“顺手”从水里捞出菱角,又“顺手”丢到水里。两个“顺手”看似重复,其实不然。“顺手”是一种无意识行为,“顺手”的连用生动刻画了青年妇女寻夫不着的失落与无精打采。 2.阅读下面的语段,圈出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它们好在哪。 (1)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跳跃”是个普通词语,这里却用得很传神。这一段话,有景物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有事物描写“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当然更缺不了人物描写“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一切很美,但过于静止。该片段以“跳跃”收尾,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可见运用之妙。此外,“跳跃”还透露出水生嫂技艺的娴熟和心情的愉悦。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击,搏击,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长空,广阔的天空。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的游动,以突出其轻快自由之状。浅底,水清见底。仰望是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俯视是鱼儿在清澈江水中怡然自得,一派生机盎然。“霜天”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竞”突出了一种勃勃生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3.阅读下面的语段,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它们好在哪。 (1)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 “宛如人头上的怒发”是比喻,“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是比拟。前者用“人头上的怒发”形容“丛密挺立的谷子”,既形象又生动。后者山脊上出现了两支牛角,作者用“长”这一动词赋予山脊以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