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月十五月儿圆》第2课时《爷爷为我打月饼》 【教材分析】 《爷爷为我打月饼》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月十五月儿圆》第2课时唱歌课。《爷爷为我打月饼》是1979年上映的电影《啊,摇篮》的插曲,由徐庆东、刘青作词,梁寒光谱曲。影片以解放战争时期陕北根据地保育院撤离为背景,讲述了老红军战士罗爷爷在战火中为孩子们打月饼的感人故事。歌曲通过童谣体叙事,以“八月十五月儿明”的意象串联中秋习俗与革命温情,既展现战争年代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又传递代际传承的深厚情感。梁寒光曾评价该曲“简朴明快,天真活泼”,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特色。歌曲为单乐段结构,共四句,采用徵调式,节奏以2/4拍为主,明快活泼。前两句描绘中秋月景与打月饼场景,后两句转向人物关系(红军爷爷与孩子),形成“景—人—情”的叙事闭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心,喜欢唱歌、律动和简单的乐器。他们已能分辨基本音高和节奏,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趣味活动维持兴趣。此时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音乐审美,对欢快、形象的歌曲更感兴趣,比如童谣或动画配乐。他们能参与集体合唱,不过音准和节奏稳定性需加强,部分学生还存在跑调情况。在技能上,多数能掌握简单打击乐器的演奏,对音乐游戏和肢体律动参与度高。教学需多采用情境创设、故事导入等方式,兼顾趣味性与基础技能培养。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歌曲,感受徵调式旋律的明快与切分节奏的跳跃,体会民间歌谣的质朴美感。 (二)艺术表现 准确演唱附点音符与休止符,用轻柔的语调表现“爷爷待我亲又亲”的温情。 (三)创意实践 能用乐器和肢体语言表现作品 (四)文化理解 解析“红军爷爷”形象与中秋习俗的关联,理解革命传统中“家国同构”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用恰当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掌握附点节奏与休止符的演唱技巧,表现歌曲的活泼与抒情。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并用表演准确传达出来。 2.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避免拖拍或抢拍。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播放电影《啊,摇篮》片段(罗爷爷打月饼场景),提问:“视频中的爷爷在做什么?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他为什么要在中秋节为孩子们打月饼?”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亲情。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展示陕北窑洞与江南水乡的中秋图片,对比环境差异,提问:“如果罗爷爷生活在江南,他会用什么方式为孩子们庆祝中秋?”激发对地域文化的思考。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用“月饼”道具(如纸盘)敲击节奏型 ×× ×× ×× ××|×. × ×. 0 | 八月 十五 月 儿 明 呀 爷爷 为我 打 月 饼 呀 初步感知歌曲节奏。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书写板书《爷爷为我打月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歌曲,听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的情绪是有感情的,速度是中速稍快,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 预设:聆听歌曲 教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歌曲的背景:《爷爷为我打月饼》是1979年上映的电影《啊,摇篮》的插曲,由徐庆东、刘青作词,梁寒光谱曲。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