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选自《 》,相传为_____时期鲁国史官_____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_____”。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_____的智慧,成功说服_____撤军,瓦解了秦晋联盟。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 ) 逢孙( ) (2)通假字 共其乏困:____通“____”,意为_____。 秦伯说:____通“____”,意为_____。 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意为_____。 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意为_____。 (3)字词翻译 贰:_____ 鄙:_____ 陪:_____ 行李:_____ 济:_____ 肆:_____ (4)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义_____;今义_____。 行李:古义_____;今义_____。 夫人:古义_____;今义_____。 (5)段落翻译 原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填空式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驻军位置。 第二部分(第2段):_____,郑伯采纳佚之狐建议,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部分(第3段):_____,烛之武游说秦伯,分析利弊,成功退秦师。 第四部分(第4段):_____,晋军因孤立无援而撤退,郑国解围。 2.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_____的过程,歌颂了他_____、_____的爱国精神,以及、_____的外交才能,同时揭示了_____的重要性。 3. 重难点突破 论辩艺术:烛之武先承认“_____”,消除秦伯戒心;再从地理位置分析“_____”对秦无益,反而“_____”;最后以晋“_____”的历史揭露其贪婪本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人物形象:郑伯_____(性格特点),佚之狐_____(性格特点),烛之武_____(性格特点)。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第1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 选择题 下列对“且贰于楚也”理解正确的是( ) A. 郑国对楚国怀有二心 B. 郑国同时依附晋、楚两国 C. 郑国背叛楚国投靠晋国 D. 郑国对晋国有两次无礼行为 2. 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文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何作用? 文段二(第2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 填空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言于”意为_____,体现佚之狐的_____。 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_____”,郑伯以“_____”说服他。 2. 烛之武的推辞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3.郑伯的自责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文段三(第3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 选择题 下列对“越国以鄙远”理解正确的是( ) A.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B. 越过郑国把远方的晋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C. 越国和远方的郑国结盟 D. 越国以郑国为边邑 2. 烛之武从哪些方面说服秦伯?请简要概括。 3.“朝济而夕设版焉”有何作用? 四、学业测试 1.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我们认识到外交智慧的重要性。 B. 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