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0755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90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读课文,积累并运用描写瀑布的生字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及作者的游踪,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文章布局的巧妙之处,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黄河的壮丽与力量,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感受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并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象征意义。 (2)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布局,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理解并感受黄河在壶口瀑布展现的刚柔相济的特性,以及这一特性背后的象征意义。 (2)掌握文章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游踪的变化来展现壶口瀑布的不同面貌。 教学方法 探究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提到 “瀑布” 时,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李白的那句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句中描述的那样,宛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壶口瀑布》,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板书标题) (学生齐读课题,兴趣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与反馈 教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的正确发音和词语的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对生字词的看法。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讨论并互相检查掌握情况。) 教师:接下来,请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标记出你们认为重要的段落和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适当停顿,强调重点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 教师:作者第一次探访壶口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听到涛声隐隐如雷,看到雾气弥漫,河水正沸着,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教师:面对雨季中的黄河,作者的感受如何?为什么要写这些感受? (学生:感到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做情感上的铺垫。) 教师:第二次探访壶口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作者在这次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景象?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 (学生:河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感受到黄河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柔美的一面。) 三、品味亮点词语 (1)具体分析 教师:作者在描写壶口瀑布时,巧妙地使用了一些词语。例如,“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这里的 “吸” 字有什么妙处? (学生:用 “吸” 字,使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很多渲染的笔墨。) 教师: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这里的 “急慌慌”“匆匆”“不住地” 三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达了作者在壶口瀑布前的紧张和震撼,衬托了瀑布的险峻。) 教师:再看这一段:“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这里的 “跌” 字用了几次?有何作用? (学生:“跌” 字使用了多次,把瀑布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感悟精彩句子 (1)深入理解 教师:课文中有这样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