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目 录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材料1:“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章学诚《检雠(chóu)通义·原道》 材料2: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先秦: 汉代: 西晋: 官学 “学在官府”。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学校。 国子监。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1)官学 (一)古代学校教育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官学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一)古代学校教育 私学 春秋: 唐朝: 宋代: 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 孔子讲学图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2)私学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2)私学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唯物史观) 材料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唯物史观) 提示: (1)兴起的原因: ①宋朝商品经济活跃,经济的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