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第一节 原子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2.原子的构成 实验:卢瑟福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 a粒子轰击金箔。 发现 实验结论 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一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a粒子靠近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对a粒子产生斥力。 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a粒子撞击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小,质量比a粒子大得多。 3.原子种类的区分 (1)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不同原子,质子数不同(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比如,氢原子H,无中子)。 二、核外电子排布 1.规律 (1)电子层最少1层,最多7层。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较近、能量较低的第1电子层,再排第2层,依次类推。(低 高) (2)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若第1层为最外层时,电子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公式:第n层上最多可排电子数是2n2 (3)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排布规律: 每一横排,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除稀有气体外,每一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3.原子结构和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 4个 原子易失 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4个 原子易得 电子 不稳定 稀有气体原子 8 个(氦2个) 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 ”,可省略。 (2)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形成过程 3.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会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大小关系判断阴阳离子。 4.需要掌握的离子符号 氢离子H+、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钾离子K+、钙离子Ca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银离子Ag+、锌离子Zn2+、铜离子Cu2+、 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铵根离子NH4+ 5.离子符号的意义 第二节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和理解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布 在地壳中排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 三个决定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 (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如氢气(H2)、氧气(O2)、金刚石(C)等;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氯化钠(NaCl)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所以,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如:5O:表示5个氧原子; 3Ne:3个氖原子。 (3)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物质。 所以,这时元素符号的意义: S:表示硫元素,一个硫原子,硫这种物质。 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项目 元 素 原 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①宏观概念,只表示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