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59868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专题10《菩萨蛮》《长相思》讲+测+练 (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6963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长相思,解析,答案,2015-2016,学年,菩萨蛮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文章并末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