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08909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358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教师,学生,练习,拓展,整理
    《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品简介 《式微》出自《诗经 国风 邶风》,是《诗经》中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名篇。《邶风》收录了周代邶地(今河南北部一带)的民间歌谣,多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与情感诉求。《式微》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控诉了繁重劳役对人民的压迫,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满,是 “风” 诗中 “劳者歌其事” 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诗经》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核心特点。 (二)创作背景 《式微》的创作与周代社会的劳役制度密切相关。西周至春秋时期,统治者为征战、筑城、修宫室等,常强制百姓服劳役,劳役者往往远离家乡,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劳作,身心备受摧残。这首诗便是劳役者在深夜或艰苦环境中劳作时的悲叹,通过直白的质问与控诉,抒发了对无休止劳役的不满和对归家的迫切渴望,真实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或 “为了养活君主”),为什么要在泥泞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缘故,为什么要在露水中劳作? (四)重点字词 式微:“式” 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微” 意为 “昏暗、天黑”,“式微” 即 “天黑了”。 胡:疑问代词,“为什么”。 归:回家。 微:如果不是、要不是。 君:此处指统治者、君主。 躬:身体,这里可理解为 “为了君主的生存” 或 “为了侍奉君主”。 胡为乎:为什么(要)在…… 呢?“乎” 是语气助词。 泥中:泥泞的环境中。 故:缘故、原因,这里指统治者的事务或需求。 露中:露水(或寒冷)的环境中。 (五)诗歌主旨 《式微》通过劳役者在天黑后仍被迫在泥泞、露水中劳作的场景,以直白的质问 “胡不归”,控诉了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繁重劳役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劳役者对归家的迫切渴望、对自身悲惨处境的悲叹,以及对不合理劳役制度的不满,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六)艺术特色 直白质朴的语言:全诗无华丽辞藻,用 “式微”“泥中”“露中” 等口语化词汇,直接勾勒劳役者的处境与心声,如同日常对话,却充满力量,体现了民间歌谣的质朴风格。 重章叠句的结构:两章句式基本相同,仅将 “泥中” 改为 “露中”、“躬” 改为 “故”,既表现了劳役者在不同恶劣环境中的劳作情景,又通过重复强化了 “胡不归” 的质问语气,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设问手法的运用:以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开篇,虽未直接回答,但后文 “微君之躬”“微君之故” 暗示了原因,既突出了劳役者的困惑与不满,又避免了直白的指责,让情感表达更含蓄却更具冲击力。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诗中 “式微,式微” 重复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2)“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两句,如何体现劳役者的情感? (二)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分析 “泥中”“露中” 两个意象的作用。 (2)这首诗体现了《诗经》“风” 诗的哪些特点? (三)阅读《式微》,完成下列问题 (1)“胡不归” 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试分析其深层含义。 (2)比较《式微》与《关雎》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式微》中的劳役之苦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映射?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 “苦难叙事” 的价值? (2)除了《式微》,《诗经》中还有《七月》《硕鼠》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结合这些作品,谈谈《诗经》的社会历史价值。《式微》知识整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品简介 《式微》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